航空電子系統(Avionics System),其英文“Avionics”是由“Aviation(航空)”和“Electronics(電子學)”兩詞相結合,而衍生出來的。自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五十幾年來,美、德、法、英、俄先後投入對航電系統技術的研究,航電已經成爲航空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隨著數位技術、半導體工業的的迅速發展,航空電子設備的性能日趨完善,它對軍用飛機戰鬥力和壽命周期成本均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隨著近十餘年來半導體工業的快速發展,加上快速進步的電腦科技,以往飛機上的簡單儀表、獨立運作的航空電子系統(Avionics System),已逐步被功能強大的整合式系統所取代,但飛行員的工作負荷反因持續增加的任務需求,而日益繁重。如何兼顧二者求取平衡,將挑戰現今航電系統發展。

壹、早期發展
現代民航機及戰機整體性能與執行各種複雜任務的能力,大部份得依賴機上的航電系統。在軍事方面,早在一次大戰的空戰中,就顯示出航電系統的重要性,由於當時的座艙內只有幾項基本儀表,如羅盤、發動機轉速表、空速表、燃油存量表;在武器系統也只有機槍與光學瞄準器,因此空中纏鬥結果就取決於飛行員體力、心理、精神狀態及訓練純熟度,戰機本身性能反而有限,因此戰機也就無法成為有效率的武器系統(Weapon System)。

在二次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下,陸續出現了反射式光學瞄準儀及空用雷達,使得新型航電系統取代了原來的基本飛行儀表,飛機駕駛艙內首次有革新。到了1950年代初期,航電系統發展趨勢著重在減輕飛行員的工作負荷,自此後航電系統的改良,則注重在消除重複的功能及累贅的資訊,以避免出現彼此矛盾、造成飛行員困惑,或是需要其他訊息與飛行操縱系統配合的資訊。

貳、真空管時代
在1950年代,當時因無線電輔助設備(Radio Assistance)和射控雷達(Radar Fire Control)的普及,使得航電系統成為每一架戰機執行任務的必需裝備。

以美國空軍於1953年服役的北美(North America)F-100戰機為例,它的航電系統包括測距雷達、類比計算機、陀螺穩定瞄準儀、機首顯示器(Prow Indicator)、UHF無線電、敵我識別器(IFF),系統重量超過300公斤,約佔全機空重的4%,航電系統的零組件以真空管為主。航電爲分立式結構,整套系統由許多獨立的子系統組成,每個子系統必須依賴飛行員的輸入(操作),飛行員不斷從各子系統接收資訊,保持對武器系統及外界狀況的掌握。不過這時期的飛行員工作負荷還不算太大,因系統功能有限,資料更新速度不快,資訊量仍在可處理範圍內。

另一方面1950年代的真空管的可靠度不佳,在惡劣環境下操作時,平均故障間隔(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約為數十小時,加上沒有餘裕度(Redundancy)使得情形更棘手,即使只有一個組件故障,就會危及整個飛行任務,此情形在民航營運上更是明顯。

參、電晶體時代
1960年代的航電系統關鍵零組件以半導體(即電晶體)為主,於是航電廠商均研發出以固態(Solid-State)元件製造的航電系統及套件,使得民航機的飛行效率提昇,並提高戰機的作戰能力。在軍機方面,麥道(McDonnell Douglas)F-4幽靈二式(Phantom II)戰機即為一例,為首架整合雷達、多種感測器、資料顯示系統的美製戰機。當時類比式計算機(射控電腦)雖已使許多航電功能自動化,但資料整理、分析、以及航電整體性的管理,仍是飛行員的工作。由於F-4戰機上新增的系統有許多的檢查清單(Check List)及調整,分別位於前後座的飛行員與雷達官(Radar Intercept Office),工作負荷都不減反增。此情形可在當時的波音(Boeing)747-200、737-200客機的駕駛艙中上見到,因航電需要三名機員管理,即除正、副機長外,另新增飛行工程師(FE, Flight Engineer)。

為減輕飛行員在管理不同航電系統上的工作負荷,並增進效率,於是航電廠商將一些次系統的功能合併,而發展出如飛行指導器(Flight Director)及抬頭顯示器(HUD, Head-Up Display)的新式電子裝備。飛行指導器將多具飛行儀表,如無線電輔助指示器、攻角指示器、配平指示器、機頭顯示器等,合併成姿態顯示器(Attitude Director Indicator)及水平狀況顯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Indicator)兩個基本儀器。姿態顯示器顯示不同的配平情況,功能類似儀器降落系統(ILS, 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內的下滑儀(Glidescope);而水平情況顯示器則顯示飛機相對於外界參考點的平面方位,功能類似於機頭指示器;抬頭顯示器則是由陰極射線管(CRT, Cathode Rays Tube)投射文字及符號影像在飛行員前方,位於飛行員與座艙罩間的一塊玻璃上,飛行員在注意機外情形時,可同時看到和飛行及戰鬥有關的資料,如速度、高度、方向及接敵目標。因此F-4戰機的航電系統可視為使用整合式航電的先驅。

上述儀表整合和資料顯示器整合這兩種方式,事實上都包括在F-4的空電系統內,以系統整合的角度而言,F-4可視為一種轉換機種,機上除了有類似F-100飛機上的組合式航電外,還有新式的整合式航電。

由於大型積體電路的體積很小,使得航電的重量及尺寸大幅縮小,但這些成果皆被快速增加的航電功能需求所抵銷,這些新增功能仍需特定的次系統來執行,因此航電內的組件也相對增加,其中增加最快的是電纜線,航電內有許多類比儀器,連接兩個儀器至少需要一條電纜線,若航電系統架構愈來愈複雜,最後系統龐大的體積與重量,終將無法塞進狹小擁擠的戰機機艙內,此情形在民航機上亦同。

以1960年代的科技水準,雖無法減緩航電系統重量及體積增加的趨勢,但在與上一代系統相較之下,此時航電系統性能已大幅提昇,而重量及尺寸增加的速率則較和緩。如越戰時期F-4戰機約裝設有1,200公斤的航電裝備,約是飛機空重的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