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繁複的族群調查後,在歷史消失128年的撒奇萊雅族(Sakizaya),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由政府承認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

地理分布
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是「Sakiraya-撒奇萊雅」的諧音。「撒奇萊雅」是阿美族中一個支系的名稱,世居花東縱谷北端,所以此地就以奇萊命名。

聚落分佈在今花蓮縣境內,主要有北埔、美崙、德興、主佈、月眉、山興、水璉、磯崎、馬立雲等部落,其餘人口散居於其他阿美族聚落及北部都會區,粗估總人口約有5000人至10000人上下。

1630年左右,撒奇萊雅族就居住在奇萊平原,由於居住在精華區,常受到外來族群如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漢人的襲擊。1878年加禮宛事件後,清軍以火攻攻陷撒奇萊雅部落的刺竹圍籬,為了避免被滅族,頭目們在商議之後開門投降,大頭目孤木‧巴力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被清兵處以凌遲死刑。戰役結束後,族人遭遷社,與阿美族人混居,因深怕遭清軍報復,因而隱藏身分,開始128年隱姓埋名的救亡圖存歷史。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對台灣原住民進行民族分類,而撒奇萊雅族人怕慘劇再度發生,選擇隱姓埋名,而被歸為阿美族。

然而兩族在語言方面差異度高,達到70%。在年齡階級祭儀上,「長者飼飯」的祝福典禮為撒奇萊雅族所特有,而撒奇萊雅每4年年齡階級必種一圈的刺竹圍籬,亦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

文化特質
(一)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

(二)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在日治時期德興(sakor)的年齡階級(sral)是每5年進階一次。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這個階級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青年級(kapah)的預備階級,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這個階級稱為Masatrot,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taloan),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接受訓練。

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有相似的年齡階級(sral),每五年進階一次。男子從嬰兒到15歲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預備階級(masatrot),開始離家住宿在青年集會所(taloan),服從上一個年齡階級指揮並接受訓練;最後成為成年級(Matrot),授予年齡階級。此時,親友都會來祝賀。依傳統慣例,新加入年齡階級者須服勞役鋪修部落道路。同時為訓練人格意志,新加入者必須到山中學習獨立生活,自行在野外取得食物,至固定才召回部落。而且須以賽跑方式返回部落,落後者,長老們會使用雞爪、薑葉、咬人狗或咬人貓的枝葉從後鞭策。

文化復興
自2001年起,撒奇拉雅族積極進行文化復興運動,重現傳統祭典、歌舞及服裝:歌舞以撒奇萊雅族特有的工作歌為主,服裝色彩則以土金、暗紅與黑色為主色,象徵重回故土、並紀念祖先的鮮血與暗夜的逃亡,並舉辦撒奇萊雅族特有的祭典「Palamal(巴拉瑪)」火神祭,追祀祖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