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P-15D野馬
二次大戰經典戰機P-51野馬式,發展源起於二次大戰前。在1939年11月,英國希望北美飛機公司(North American)能為英國皇家空軍生產寇蒂斯廠(Curtiss)的P-40戰鷹式(War hawk)戰機,但北美公司的總裁金德貝格(Dutch Kindelberger)卻向英國空軍表示,北美公司有能力製造出比P-40更優良的戰機。1940年春,英國派出一個作戰飛機採購團至美國採購戰鬥機。美國基於援助英國繼續對德作戰而提供之戰爭物資租借法案,由於英國採購團強力要求美國供應性能更佳的戰鬥機,北美公司於是提案研發一種新式戰機以滿足英國的需求,在主翼上採用層流翼的設計,層流翼剖面是將整個機翼最厚處,向後移到接近翼弦中點的地方,儘量延長了層流的範圍,壓抑擾流的發生,以減少由擾流所造成的摩擦力。經過120天的趕工研製,終於在10月11日首架代號NA-73的原型機完工出廠,並在10月26日首次試飛成功。原型機在進行少量修改後,在1941年8月撥交了第一批量產型給英國,美軍制式編號為P-51A,英軍將之命名為野馬式(Mustang)Mk.1。1943年10月,稍做改良的P-51B型戰機量產,進入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54戰鬥機大隊服役,該大隊是美軍首先操作野馬機的戰機大隊。分別運交英美雙方戰機部隊的A型及B型機仍維持原型機的背脊,以致座艙後方(六點鐘方向)視野不佳,且美製艾力森(Allison)發動機在高空出力不足,以致高空飛行性能不良,這些缺點一直困擾著英國皇家空軍。

於是英軍對北美公司提出更換發動機的需求,並授權美國發動機廠商派卡德(Packard)生產勞斯萊斯(R-R)梅林V-1650-7型12汽缸液冷式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510匹馬力,B型機也配備此款發動機。爾後推出的D型機並更換了視野良好的氣泡式座艙罩,最大速度703公里/小時,最大升限提昇至12,800公尺,固定武裝為12.7mm M-2重機槍六挺,酬載量907公斤,最大航程達1,530公里,成為盟軍執行戰略轟炸任務中護航機的最佳選擇。之後P-51D成為生產數量最大的次型,對盟軍的空優助益良多。在D型機稍後生產的K型機,則是D型機的增程型,擁有更長的續航距離。P-51系列中單座機的產量高達15,586架,並授權給多家飛機公司生產,併列雙機身設計的雙座F-82雙野馬式,也有272架的量產數。

尤其1943年間在歐洲對執行日間戰略轟炸的第八航空軍B-17部隊進行護航掩護,更對降低美軍的傷亡有直接的貢獻。在1944年3月在著名的柏林大轟炸中,護航的P-51擊落各式德軍戰機41架,6月間並參加了支援盟軍諾曼地登陸作戰。而先前第一批運交英軍的P-51A則改作對地攻擊使用,改編號為A-36攻擊機,實施“零高度攻擊”(在10公尺高度以下,高度表指示爲零),猛烈打擊德軍戰略地點、部隊及鐵公路運輸線。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P-51機立下顯赫戰功。據不完整統計資料,僅在歐洲戰場上,P-51戰機就出動13,873架次,投彈5,668噸,擊落敵機4,950架,擊毀地面敵機4,131架,被譽爲“戰機之王”。性能優異的P-51,在戰場上以性能與數量之雙重優勢爭取歐陸制空權,居功甚偉,德軍雖有少量與P-51機性能相當甚至超越的高性能戰機,如Ta-152,但由於物質、人員素質、數量等多重限制,終究不敵盟軍。稱P-51為二次大戰時期盟軍克敵關鍵之一,乃實至名歸。現今在歐美,維持在可飛行狀態的P-51已不到300架,但仍有許多P-51在飛行競速場地中展現著昔日光輝。

中華民國空軍在1945年由駐華美軍處接收261架D/K型的P-51,由第三,四,五等三個戰鬥機大隊換裝,並成為空軍當時的主力戰機,由於使用液冷式發動機較不耐戰損,以致在國共內戰中損失慘重多達二百餘架,空軍使用P-51至1954年除役並換裝使用氣冷發動機的P-47雷霆機應急。共黨解放軍空軍方面則虜獲多架P-51D/K型戰機,並加以利用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中擔任空中分列式的主要機種,其中兩架則攜帶實彈警戒以防中華民國空軍突擊,之後於1953年左右退役。

於2002年8月港商威龍公司推出兩款中華民國空軍戰機的金屬模型,其中一款就是曾服役於空軍的P-51D型野馬戰機,在塗裝上設定為空軍第4大隊,也就是日軍亞洲侵略戰爭初期著名的空軍飛行員高志航領軍的戰機大隊,本軍序號2101,為第21中隊的中隊長機,於機首兩側漆有“天馬”兩字。與同期出版且同一個中隊的F-16A Block 20戰隼模型相輝映,頗具歷史傳承的意味。

在整體精細度上與日製長谷川(Hasegawa)的P-51D塑膠組合模型相當,線條很明顯,與塑膠組合模型不同的是,在把玩時可感覺到金屬的重量。比例採飛機模型主流的1/72,收藏容易。模型主體採鐵製,所附的塑膠組件如座艙罩、螺旋槳、襟翼、起落架及艙蓋、副油箱,採可動、可更換的方式,並可做起落架收起於飛行中的方式,再與支架組合後放置於桌上觀賞。只是有點小瑕疵,在左主翼的襟翼塗裝上,上下翼面不一致。


洛克希德馬丁F-16A Block20戰隼
中華民國空軍於1997年起接收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為我國量產的150架F-16 A/B Block20戰隼式(Fighting Falcon)戰機,目前已全數換裝完成。目前操作F-16戰機的有空軍第455聯隊第4大隊(駐防嘉義水上)及401聯隊第5大隊(駐防花蓮北埔),共七個中隊,擔負防空、制空及對地打擊任務。此外,獨立12中隊的F-16戰機,在未來偵照莢艙交貨後恢復戰術偵察任務。

優秀的氣動力設計是F-16廣受各國空軍青睞的主因,設計上採機胴融合的機身結構、翼前緣延伸、變化翼弧度提供額外升力及控制,並使用靈敏的線傳飛控系統(Fly-by-wire)控制機上各控制面如副翼、襟翼、升降舵與方向舵,使戰機更加靈活。配上單具後燃器推力23,770磅的普惠(Pratt & Whitney)F-100-PW-220發動機,戰機推重比1.1(飛機空重約16,000磅)。兩者配合下,F-16可以做出9G的飛行動作、最大速度2馬赫(Mach)。

可謂集F-16之大成的F-16A Block20的航電系統,與現役F-16C/D Block60相當。大容量任務電腦可整合不同航電設備,並預留擴充空間。射控雷達為AN/APG-66(V3),設定空對空模式時可偵測64個空中目標、追蹤其中10個,並以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攻擊當中6個主目標。在對地/海打擊任務中,AN/APG-66(V3)的偵測距離可達150公里。我國空軍的F-16戰機採用AN/APX-113(V)先進敵我識別系統(AIFF),有效範圍180公里,具主動答詢及被動偵測等功能。此外F-16A/B Block 20可加掛AN/AAQ-14神射手(Sharpshooter)雷射標定莢艙及AN/AAQ-20探路者(Pathfinder)導航莢艙,可投射雷射導引炸彈,並擁有一定程度低空攻擊能力。以上先進航電皆與其先進玻璃座艙的顯示系統整合,並藉著雙桿操作(HOTAS)簡化飛行及戰鬥的操作動作,可使飛行員在短時間中掌握各方資訊及時作出適當反應。

電戰系統主要由AN/ALQ-184(V)7電戰莢艙及AN/ALE-50拖曳式誘餌組成,前者可干擾雷達波及飛彈尋標器等,後者能有效將來襲飛彈誘離戰機。

F-16 A/B Block20具有對空作戰及對地攻擊之能力,主要空對空武器包括具「射後不理」(自動搜索目標)能力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現庫存美國,戰時才可動用)、AIM-7M麻雀飛彈、AIM-9M響尾蛇短程飛彈。反艦作戰利器為AGM-84G魚叉反艦飛彈。至於對地武器可攜帶GBU-10/12/24等雷射導引炸彈及其他傳統炸彈,亦可投射Mk-20子母炸彈。少數F-16戰機可掛載AGM-65小牛飛彈。固定武裝方面,F-16 A/B Block20仍使用M-61A1 20mm口徑火神機砲,每分鐘最高射速6,000發。

在我國空軍的F-16 A/B Block20全數成軍後,港商威龍公司於2002年8月推出了兩款中華民國空軍戰機的金屬模型,其中一款為空軍現役二代戰機F-16A Block 20戰隼單座型機,其塗裝設定為空軍第455聯隊第4大隊第21中隊,本軍序號6612的F-16A Block 20戰機。先說其優點,模型比例是採飛機模型主流的1/72,收藏容易。模型主體採金屬製,所附的塑膠組件如座艙罩、空氣煞車板、起落架及艙蓋、水平尾翼、副油箱、飛彈及莢艙,採可動、可更換的方式,就以起落架來說,可做收起在飛行中的方式,再與支架組合後放置於桌上觀賞。座艙內部製作得很講究,陰極顯示器(CRT)及抬頭顯示器(HUD)應有盡有。

再來說缺點,在整體精細度上是比日製長谷川(Hasegawa)塑膠組合模型稍差,如機身上的線條,深淺不一。在組裝模型時,發現飛彈、莢艙與派龍不易組合,而且所附的小夾子也不太好用。在細看模型飛機的進氣口附近,上頭所漆的徽章仍是美軍的,而我國空軍並無此類方式的塗裝,僅見於我空軍空地勤人員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路克基地受訓的美空軍21中隊F-16 A/B Block20戰機中。並且我國空軍F-16 A/B Block20在機首雷達罩後方,所裝置的AN/APX-113(V)先進敵我識別系統的四片天線,在模型中並沒有製作出來。整體上來說,雖有點小瑕疵,但仍有收藏的價值,特別的是金屬模型摔不壞的,但要注意塑膠組件部份經不起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