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在1966年大華航空公司(Great China Air)、台灣航空公司(Taiwan Airways)、永興航空公司(formosa Airlines)紛紛成立。大華航空初期以兩架史考斯基(Sikorsky)S-62直昇機起家,承辦農噴、運補及包機業務為。台灣航空公司以諾曼(Norman)BN-2島民式(Islander)系列小客機經營蘭嶼、綠島等離島航線為主。而永興航空公司除了以BN-2機經營離島航線外,尚以貝爾212型直昇機從事農噴業務,永興航空在公司營運後期改名為國華航空。

1987年因中山高速公路壅塞,鐵路營運績效不佳,政府於是頒佈『民航運輸業申請設立、增闢航線、購機執行要點』放寬國內航空運輸新業者加入,並允許業者增闢航線的管制,此即一般所謂的『開放天空政策』。在航空客運量大幅增加的狀況下,於是進入高競爭環境的空運市場。在國內航線市場利潤固定,且競爭激烈的生存危機下,天空開放後的航空公司均紛紛改組,添購新機,擴大國內線的經營規模及拓展國際及區域航線。

1989年長榮航空公司(Eva Air)獲准籌設,經營國際航線。1991年華航子公司華信航空公司(Mandarin Airlines)成立,飛航華航無法飛行的其他國際航線。至1999年底為止,共計有七家航空公司經營民用航空運輸業,分別為中華、長榮、華信、復興、遠東、立榮(Uni Air)、瑞聯(瑞聯航空則因財務不佳及飛安紀錄不良,被民航局無限期停飛中)。另外亞太(APA)、大鵬、中興、凌天、金鷹則經營普通航空業。

開放天空後的國內航線雖飛航班次增加,但因供過於求,導致相對的承載率下降,與航空公司家數成反比,在具商業優勢的國際航權拓展不易、海峽兩岸的直航市場又不明的狀況下,國內航空公司朝集團化、聯盟化發展,遂成為市場生存法則下的必然趨勢,如同美國開放天空後航空市場的質變經驗,台灣的航空公司初期以維持市場占有率為競爭策略,在經營一段時日後有必要改變,因此開始併購小型航空公司或將航空公司彼此間的藩籬給集團化、聯盟化。

遠東航空公司持有復興航空公司股票愈見明顯,且兩家公司也採取航線與票價聯盟。1996年3月長榮集團收購了馬公航空(Makung Airlines)並更名為立榮航空,並於1998年7月1日併購大華航空及台灣航空成為國內線市場中最大的航空公司,機隊迅速壯大,由原來的12架機隊擴增為32架,立榮航空的飛行版圖也從本島擴及偏遠離島航線。此外華航亦在考量飛航品質與專心經營國際線下,接收華信航空的國際航線,而華信航空於1998年11月起接手飛航國內線,1999年3月華信與國華合併,並接手原國華航空的離島航線。

除國籍航空公司外,目前飛航台灣營運的外籍航空公司有日本亞細亞(日本航空子公司)、日空(日本全日空子公司)、國泰(香港)、菲律賓、東亞(菲律賓)、印尼、森巴迪(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越南、太平洋(越南)、澳亞航(澳洲航空公司子公司)、澳洲安捷、紐西蘭、沙烏地、南非、英亞航、法亞航、德國、荷蘭皇家、馬丁(荷蘭)、盧森堡、瑞亞航、加拿大國際、美國西北、聯合、達美、聯邦快遞、優比速等,從事客貨運定期或包機業務。

主題再回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後的航空工業發展方面,隸屬於空軍的航空技術局在1969年3月改組為航空工業發展中心(AIDC, Aero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首款生產機種為PL-1B初級教練機,命名為“介壽”並供空軍官校使用。1970年開始獲得美國貝爾直昇機(Bell Helicopter)授權生產UH-1H通用直昇機,此款直昇機目前仍在陸軍航空隊操作中。1973年與諾斯洛普(Northrop)合作生產F-5E/F戰機,命名為“中正”,數量達308架。同一時期,發展自T-28D教練機的渦輪發動機版T-CH-1“中興”於1971年出廠,並加入空軍行列。1978年自力研發的XC-2中型運輸機出廠。1980年航發中心首款噴射機作品,AT-3“自強”高級教練機首飛成功,自製軍機於是邁進噴射推進階段。在1970年代,因當時國際局勢不利中華民國對外採購新式戰機,以汰換使用三十餘年且飛安事故頻傳的F-104,於是在1981年政府決自行研發戰機,在1983年航發中心改隸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CSIST)。1988年12月航發中心傾全力研發的自製防禦戰機(IDF, 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計劃中的首架單座原型機出廠,並於1992年開始量產遞交空軍操作,制式編號為F-CK-1,包含四架原型機在內量產數為131架。

1996年7月起配合國家航太工業政策,航發中心改制為經濟部的國營企業,並更名為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AIDC, Aerospac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主要著眼在增加經營彈性並提升競爭力。目前漢翔公司朝企業化、民營化、國際化發展,經營策略也由以軍用為主轉型為軍民通用,並以多元化經營為發展目標。中華民國的航太工業實力根植於政府,民間的航太技術發展有待政府的支持與推動,因航太工業是龍頭產業,以藉航太工業帶動技術與產業升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