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聽家母說,我在出生時由於是雙腳先從產道出來,頭部最後出來,以致造成短暫缺氧現象,而由於當時醫師的處置方式,是用手抓住我,不斷的甩動與拍打,想使剛出生我藉著啼哭使肺部得以獲得新鮮空氣。 

雖然我是被救回來了,好不容易小命保住,但此舉卻造成了我的左側髖關節
(Hip Joint)嚴重脫臼,變成少見的後天性髖關節脫臼症狀。就查詢網路上的資料顯示,當脫臼為單側性時,脫臼側的下肢會顯得較短,且由於髖關節不穩定,所以走起路來會一跛一跛的,由於下肢因不太能使力的關係,也會逐漸萎縮。另外,骨盤會向短側傾斜,並可導致續發性的脊椎側彎。

所謂的髖關節,就是介於大腿骨與骨盤之間的大關節,人體重量的支撐要靠它,下肢行走活動也要靠它。

而家人在我2歲時,發現我仍然在爬行,卻不會站立行走的異常情形,於是帶我到大醫院看診。經骨科醫師根據檢查資料研判,是左側髖關節嚴重脫臼,在當時幼小的我,在醫師經過復位及包覆石膏的診治手術後,人生歷程中的第一次漫長的住院時光就此展開。家人對當時我住院的印象,在夏季時因包覆石膏的關係,渾身悶熱難耐,經常哭鬧不停。

石膏約11個半月換一次,共包覆患部約34個月,同時穿固定支架以維持復位位置,並剌激髖臼發育,直到髖臼正常為止(X光照片來證實)。而穿固定支架的時間也可與開始治療時的年齡、髖臼的變化有關,其時間約需1年以上,治療期間須定時以X光追蹤,直到病人成人為止,髖臼完全正常時才可放心。醫師對家人的囑咐是,我不能搬運超過體重1/3的重物,否則髖關節可能會有狀況。另外,記憶中髖關節狀況追蹤似乎到我開始上小學後,就完全停止了。 

30(1999)以前,左側髖關節的狀況似乎是還好,但在最近這6(20012006),常常感覺該側無法負荷體重,只要將體重轉移到左邊時,又酸又累的感覺就上來了,走路時不得不將重量轉移到右腳上,同時減緩步行的速度與減輕放下腳步的重量,以減輕左側髖關節的重量負荷,這也是我經常感到疲憊的原因。

參考資料: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CDH)之治療 
http://ntuh.mc.ntu.edu.tw/Orth/health/hsc_cdht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