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輕閉雙眼,讓我送您走完最後一程。」這是榮獲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Oscar)最佳外語片獎的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おくりびと/Departures)》的一段宣傳詞,讓人印象深刻。

電影劇本改編自青木新門原著小說《納棺夫日記(Nokanshi)》,作者原經營餐飲店,遭到日本「泡沫經濟」崩潰而倒閉後轉行為禮儀師(日本稱納棺師),1993年自費將工作日誌集結成書由「文藝春秋」印刷出版,僅賣500本。2008年9月13日該片上映,帶動原著熱賣15萬本;獲獎隔天(2009年2月23日)衝上日本紀伊國書店銷售榜冠軍,出版社緊急增刷,發行量已突破30萬冊。台灣上映日期為2009年2月27日。

片中由日本放送協會(NHK)交響樂團及東京都交響樂團12位首席大提琴手熱鬧開場,也帶出了本片主角大悟(本木雅弘飾)在片中的角色。在東京擔任大提琴手的大悟,因樂團突然解散而放棄演奏家之路。失業的大悟於是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回到故鄉山形縣,在當地報紙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的徵職廣告而前往應徵,以為是旅行社的工作,竟意外當場獲得錄用。詳問之後,大悟才知對方徵的是禮儀師!

禁不住NH社長(山崎努飾)半強迫半利誘說服,大悟不情願地開始這份工作。初時他十分恐懼排斥,還得應付親友的誤解、週遭的鄙夷,讓他數度興起辭職念頭。但在親身經歷一場場的送行儀式後(由大悟在山形縣冬日雪景中悠然的演奏主旋律串場,幕後音樂為大提琴新秀古川展生的獨奏),他漸漸瞭解到禮儀師妝扮往生者「走上來生旅途」的重要意義,終能自信地投入工作,並重獲眾人尊敬。在大提琴的優美琴聲中,為該部電影增添雋永意境。

大悟說:「替死者畫妝,需要有精準的動作、完美的流程、溫柔的神情、毫無瑕疵的動作、莊嚴的心靈,最重要的是你的眼睛充滿戀戀不捨的感情,目送他走完最後一程。目送往生者的最後一程,需要的是無限的感情和敬意。」

也因看盡死別的不捨與悲傷,大悟下定決心面對失落已久的親情,面對妻子以及失去連絡多年的父親。

片中大悟在完成溫泉屋老闆娘(吉行和子飾)的入殮儀式後,與妻子來到河邊散心,大悟揀選1顆小石子對妻子說:「據說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的時候,會尋找類似目前心情的石頭送給對方,收到的人再從石頭的觸感與重量,去解讀對方的心。例如收到光滑的石頭代表心情很平和,收到凹凸不平的石頭時,或許對方正在擔心自己。」這是父親告訴他的。

從小就學習大提琴的大悟,這把小時候練習用的大提琴代表連結著過去,如父母與1棟改裝成咖啡廳的老屋。而大提琴也連結著大悟對母親的思念,連結對離家多年的父親既愛又恨的矛盾心情。這對大悟來說,父親是最熟悉卻又最陌生的人。

過去日本人家中有人過世,依習俗通常會請納棺師到家裡來為亡者打點後事。隨著時代轉變,喪禮儀式逐漸簡化,有些地方已沒有專門的納棺師,大多將喪葬事宜交給葬儀社,納棺的工作自然也由葬儀社員工兼任。

傳統的納棺流程會替死者洗澡、洗頭,清理口腔並在口內放入含除臭藥劑的棉花,用棉花塞住嘴、鼻、肛門等,較講究的還會注射矽膠等讓死者的臉看起來較豐潤,接著是化妝、穿壽衣,讓來不及見亡者最後一面的親人瞻仰其遺容,有時會由親人一一用沾水的棉花沾濕遺體的嘴唇,算是一種告別的儀式,最後將死者移置到棺木中封棺。

在片中,大悟在家屬面前輕柔地為遺體從頭到腳清理每個部位,之後請家屬一一為死者擦臉,並對死者說出內心的話,也會要求拿死者生前最喜歡的東西來為他送行。例如,有先生拿出太太最喜歡的口紅為她擦上,有孫女為完成祖母生前想穿襪套的心願,拿出襪套套上,有的家人一一吻別亡者,整個納棺儀式仿佛就像一齣齣溫馨感人的親情畫面。

與失去連絡多年的父親相認,竟是在去世後。大悟與妻子來到父親工作的漁港,為父親處理身後事。當大悟的妻子對葬儀社的人說:「外子是納棺師」之時,顯然她已認同了大悟的這份職業。而數年後他們的小孩,或許也要面對身為禮儀師之子的課題。大悟在整理父親的遺體時,石子從原本緊握的手中掉出,淚水止不住的流下,同時記憶中父親的容顏也越發鮮明。最終,片尾停格在大悟完成了父親的道別儀式以後,握著妻子的手兩人相望的畫面,象徵著生命的延續。

在死生交界處,最美的送行帶來最深的體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