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分節氣之後的第15天就是清明,約在西曆4月4日或4月5日。由於天氣日漸暖和,花草樹木萌芽並蓬勃生長,景象清爽明媚,所以古人將此節氣命名為「清明」。

清明時節在東亞地區吹的是東南風,由於是暖風,也為這時節帶來豐沛的雨水。看到「清明」,一般人就會聯想到「掃墓」。而「祭祀祖先」是自古以來最重要的傳統。嚴格來說,「清明掃墓」的傳統是從宋代開始,其目的是為了讓後代子孫能慎終追遠、緬懷過去。清明掃墓的習俗盛行之後,民間便將清明列為三大鬼節之一,人們在這一天會插戴柳枝來避邪,因柳枝據傳有驅邪功能,而插戴柳枝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大特色。

這時節的風向多是東南風,但台灣尚未完全脫離東北季風期,所以有時冷鋒還是會過境,氣溫變化大。若因白天出太陽,就穿著涼爽的春裝出門,卻沒想到晚間天氣轉冷就會受寒著涼,所以民間才有這句俗諺:「三月初,寒死少年家」。

到了這時節,稻作已進入發芽分化期。由於清明時節霪雨紛紛,氣候變化大、冷熱無常,作物生長多少會受到影響,所以農民會特別注意稻作生長情形。此外,農諺:「清明芋,榖雨薑」,可見清明也是種植香甜芋頭的好時機,芋頭可做成菜、冰品以及各式各樣的茶點。

節氣進入清明後,氣溫逐漸回暖,東亞大陸沿海的溫度也逐漸回升。由於飛魚(Exocoetidae)是屬暖海性魚類,所以在這時節的台北淡水外海會有飛魚產卵的現象,而南部的小琉球附近海域也可有豐富的飛魚漁獲,有白鰭飛魚(Cheilopogon unicolor)、黑鰭飛魚(Cheilopogon cyanopterus)、斑鰭飛魚(Cypselurus poecilopterus)以及白短鰭擬飛魚(Parexocoetus brachypterus brachypterus)。而在蘭嶼,飛魚的種類有紅斑鰭飛魚(Cypselurus atrisignis)、紫斑鰭飛魚(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而世居蘭嶼的達悟族人在每年的飛魚漁獲期舉行飛魚招魚祭(mivanwa),其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

每年清明前後,吃潤餅、春捲已成為台灣部份地區的一項習俗。潤餅是以麵粉做成薄皮,裡頭包著豆芽菜、紅蘿蔔絲、肉絲、筍絲、豆干絲等餡料,再灑上花生粉,然後捲成圓筒狀食用。

俗諺:「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其意是指清明當天風向為南風,稻作就會豐收;如果風向為北風,則可能會歉收。

俗諺:「清明晴魚高上坪,清明雨魚埤下死」其意是指清明當天如果天氣晴朗,日後雨水就會多;若天氣轉為陰天或下雨,可能會有乾旱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