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寶藏巖」歷史聚落保存政策推廣計畫

「台北藏寶」是臺北市政府揭示城市隱逸靈魂的宣言!
也是一項城市人回到自然懷抱、重建人際倫理的計畫!

活動時間:2006.10/28(Sat.)~11/5(Sun.)
活動訊息網址:http://www.treasurehill.org.tw
活動地點:寶藏巖共生聚落
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底 (公館捷運站1號出口,近東南亞戲院、福和橋口)


從新店、木柵台北盆地南端進入臺北的人們,或許都曾瞥見新店溪邊小山丘上櫛比鱗次、傍山而建的老舊房舍。當視線牽引到制高點上那面多年與風雨共舞,褪色且邊緣碎裂成流蘇的中華民國國旗時,也許大家都會有這樣的反應,相信這一切都將隨著都市發展走入歷史,但「寶藏巖」卻違反了看似必然的歷史鐵律。

「寶藏」字面上的意義正好奇異地呼應了這個地點所蘊涵的意義—一個失落的地點,但蘊藏著人們渴求的珍寶.在臺北城市發展史中,它隱姓埋名了數十年,因而躱過了現代化過程對文化脈絡與自然環境粗暴的改造工作。當臺北人在經濟發展造成的人文黑暗中,開始尋求心靈的高度而嘗試重建土地倫理、恢復歷史記憶、重拾人際相親時,這個城市的角落發出了它的幽光。

寶藏巖自清代即建寶藏巖寺,50年代即有退伍老兵於此開始自力造屋,民國六、七○年代城市急速擴張過程中,位處臺北邊陲的寶藏巖又吸引了不少底層階級的城鄉移民,此後又陸續有原住民、勞工、外籍配偶等入住,並在此形塑出現代化都市中少見的社區。其中不僅有庶民貼近土地自力造屋所形成的特殊巷弄風貌,也有跨越藩籬、共榮共生的鄰里網絡,在城市正式部門外的社會空間邊緣,積累了真實的庶民生命經驗。

寶藏巖自力營造的建築空間形式,是由底層階級受制於經濟能力的建築行為所產生。居民選擇便宜及回收材料,以漸進的營建模式,一磚一瓦循地形層次刻畫出錯落有致、變化豐富的聚落風貌。其間巷弄蜿蜒、梯階起落,公私界面交織卻渾然天成,有機演繹出與地景紋理共構的山坡村落特質,適可作為現代都市規劃或營造法則經常與土地脈絡及自然環境切割斷裂的對照反思。寶藏巖聚落的社會結構,則因長期以來吸納的榮民、城鄉移民、勞工、外籍配偶、藝術家、學生等底層族群,透過日常生活的緊密依存,萌發出粗糙混雜卻坦率實在的草根移民文化。面對嚴苛的生存挑戰,這個兼具驛站與異質性格的異質社區,在低限的生活條件下共創了另類的共生意識。他們不但集體書寫了台北從開發中國家首善城市邁向全球城市過程中不容遺忘的歷史章節,也為城市無節制的發展留下了反省的依據。

為了搶救這頁歷史,民國88年開始,台北市政府與民間充分合作,跳脫都市發展的成見,穿越規劃的法規叢林,以「聚落活保存」的概念來保存寶藏巖,成就了全世界第一個公部門主動對針對具歷史意義之違建聚落進行保存的案例,並經此向全球展現出臺北市獨特的文化蘊藏:那是在鋼筋水泥與金錢慾望之外已經極為少見的、仍然充滿人性互動與土地感動的奇異寶藏!

「寶藏巖共生聚落」的保存,連結了長年分歧的寶藏巖寺與違建聚落,結合了失聯多年的台北人與寶藏巖居民,未來將發展成一個包含原住戶、行動藝術家、國際青年的新社區,擁有原生、有機及環保的特色,兼具濃厚的在地性與開闊的國際觀。

目前寶藏巖的計劃已完成由92年以來的規劃階段,並即將進入實質保存的新階段。10月底將舉行的「臺北藏寶 ▪ 看見寶藏巖」活動,是臺北市政府在這個新階段來臨之前,為城市隱逸的靈魂解密的宣言;是當代藝術家透過展覽、裝置、表演、吟誦重啟城市隱祕能量的藝術行腳;也是台北人重返自然懷抱、重構人際倫理的新契機。10月底,讓我們來到新店溪的河岸,共同開啟「我們的新寶藏巖」時代。

http://blog.yam.com/thcoo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