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ROC, Republic of China)政府統治的地區淪陷於中國共產黨(CPC,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之手,人民解放軍(PL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乘勝追擊,中華民國與美方雖在民國43年(1954)12月2日簽訂《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條約防禦的範圍並未包括金、馬與中國沿海島嶼。

民國43年10月大陳防衛司令劉兼一中將(國軍67軍軍長)認為王生明上校驍勇善戰,於是調任為一江山地區司令,一江山雖是個小島,地屬浙江省臨海縣,卻是大陳諸島的前哨,地勢險要,也是大陳國軍第46師海上監視解放軍動態的重要據點,全島共築有3道防禦陣地,明暗築壘154個,平均每平方公里配置有火炮2門機槍2挺,在各個高地的反斜面上構築有反射火力點。

一江山的主陣地是北江島第203號高地,全島由岩石構成不利登陸作戰,海岸大多是懸崖陡壁,攀登困難,易守難攻。擔任其守備的是一江山地區司令部所屬第4突擊大隊,第2突擊大隊4中隊和1個砲兵中隊,共計1000餘人。全島沒有飲水、也沒有農產品,若久旱不雨,飲水還需自大陳島運補,是個生活條件非常艱困的地區。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在民國43年7月發出訓令,由華東軍區統一指揮於8月24日正式編制浙東前線指揮部,張愛萍任司令員(指揮官/司令),浙東前指部並整編空軍指揮所(聶鳳智司令員)所屬第20轟炸機師,第11強擊機師,第3、12、29殲擊機師,獨立第1,2偵察機團,海航第1、2、4師部分兵力,共計各型飛機200餘架;海軍指揮所(彭德清司令員)所屬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魚雷艇大隊,登陸運輸船艇各一部分。登陸指揮所(20軍副軍長黃朝天為司令員)所屬第20軍第60師。

民國44年(1955)1月18日上午07:00,浙東前指部張愛萍司令員統轄的解放軍空軍戰機開始轟炸國軍戍守大陳島前哨的一江山官兵,解放軍陸、海、空全部出動攻擊,海軍艦砲與岸砲共射發41000多發砲彈,而一江山的面積僅1.2平方公里,且解放軍陸、海、空全力搶攻。下午14:30,解放軍第60師178團與180團開始搶灘登陸,首波登陸僅3000多人,第二波後續登陸1000多人,國軍英勇固守陣地並給予敵軍打擊,但還是有數個據點失守。1月19日解放軍又增加1000人,發砲1800多發,守軍仍堅守第121號高地,王生明上校負傷指揮,再挫解放軍攻勢。1月20日清晨,解放軍再增援500人,向國軍陣地做第三次總攻擊。下午16:00,敵我相距僅50m,王生明上校率領僅存的官兵向解放軍發起衝鋒,最後壯烈成仁。

從解放軍發起攻擊到防守的國軍官兵陣亡,一江山戰役的戰鬥時間約52小時又40分,解放軍動員1萬多人,而國軍僅1030名官兵,解放軍幾乎有10:1的絕對優勢,而當地的國軍只有陸軍,解放軍有空軍和海軍,在此情況下兩軍共陣亡5000多人,但解放軍陣亡人數是國軍數倍,且國軍擊傷解放軍艦艇1艘、砲艇1艘,擊落戰機1架。

王生明上校號至誠,湖南祁陽人,民國前1年(1910)出生,15歲從軍參加國民革命、北伐、南京龍潭之役,也參加松滬八一三抗日戰役,因堅守陣地奮戰不懈,受到長官器重,曾於民國43年獲國軍克難英雄表揚,在一江山戰役殉國後追晉為少將。

為感念王生明少將及為國捐軀的720位官兵,當年國內同胞和海外華僑捐款新台幣200多萬,由軍人之友社負責,民國44年在中和市永和路興建一江新村,安頓一江山遺屬和自大陳島撤退來的義胞,街名也改名為一江街,同時為照顧一江山殉難的烈士與遺孤和大陳難童,當時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特別籌辦華興育幼院,一江新村設有一江公園並立碑紀念,民國71年(1982)全面改建為一江新城,蔣介石將陽明山仰德大道旁的道路命名為至誠路,也是紀念王生明少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