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解析
在俄國和以色列的航太技術支援下,突顯出中國航空工業的設計及研發能力已非昔日吳下阿蒙。成飛公司的殲十戰機在氣動力構型上採不穩定性設計,搭配可強化運動性能的全權式4餘度線傳飛控系統(4 Quadruplex FBW),就殲十在設計上首重的空對空戰鬥任務而言,性能號稱不輸最新構型的F-16C/D Block60/62,甚至勝過F/A-18E/F。

為配合機首雷達罩截面,殲十前機身截面更近於圓形,這種設計的整流壓縮效率,不如F-16近似橫橢圓截面的前機身效率高,所以殲十的進氣口上唇向前延伸,形成一片面積較大的延伸板。這片延伸板有著隔離邊界層的作用,且彌補了圓形前機身整流壓縮效率不高的缺點。為了補強這片延伸板的結構,不得不加裝幾根加強筋。

殲十採用與歐洲戰機(Eurofighter)相近的可變幾何進氣口,超音速飛行時的動壓回復性佳。在戰機的氣動力設計上,採前翼與三角主翼搭配、單具發動機、機腹進氣的構型。流經前翼與主翼的氣流會在主翼翼根附近形成較強的渦流,增加升力、將升力中心前移、延緩失速,加上前翼的操控能使戰機更好的機動性能。

前翼及主翼前緣的後掠角約在40〜45∘之間,這反映出殲十的低中速機動性能,即強調近距纏鬥、奪取制空權任務。在機體設計上,殲十採用與美國F-16戰機近似的翼胴(Wing-body)融合設計,以提高機內油箱的容量,進氣道位於前段機身機腹,這種構型可大幅改善戰機的飛行性能。

又高又大的垂直尾翼為殲十的顯著特色,這也是前翼構型(即俗稱的鴨式)戰機的固定特徵,高聳的垂直尾翼主要是為了在大攻角(AOA)飛行時,仍能保持方向的控制力;而大面積主要是為了使戰機在超音速飛行時,使其航向穩定。不僅如此,在戰機的機尾段下方還安裝了2面大面積的腹鰭,顯然在方向穩定性下了很大的功夫,與F-16有異曲同工之妙。

垂直尾翼根部設置減速傘艙(Stabilization Parachute),傘具由長期研製生產減速傘、降落傘、炸彈傘的宏偉機械廠負責。前起落架為雙輪,可能考慮了未來著艦或粗暴著陸的需求,為向後收起方式。主起落架為在機身中段下方,採向前收起方式,收回時需旋轉一定的角度。在機尾處上下方,各設置4片減速板。

殲十戰機大量運用了複合材料構件及鈦合金材料,如框肋類零件、機翼蒙皮、蜂窩結構件,是由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負責研製與生產。目前殲十戰機的複合材料垂直尾翼及襟翼、副翼仍在該所少量生產中。

前起落架與主起落架使用的航空用胎,為中橡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製。起落架的構件、碳剎車機輪、碳剎車盤及碳盤防氧化塗層,為成飛公司製造,並通過了中國航空機載設備總公司的技術審核。

在發動機方面,裝用俄國(Lyulka-Saturn)生產的AL-31FN發動機,在2001年巴黎航空展時,中國官方曾透露將向俄國購買300具AL-31FN發動機,目前已運交132具。未來殲十將換裝由黎明發動機公司負責開發的太行渦輪扇發動機。太行發動機即為台海兩岸軍事網友討論多年的渦扇十型(WS-10)發動機,該型發動機的總設計師為一航動力所的張恩和。

2005年5月11日,渦扇十設計定型試車在606所試車台正式啟動,經過85天的試車考核、完成規定的試車科目,9月27日順利通過審核,完成初始壽期試車測試作業。2006年2月,一航集團發動機事業部門對外正式宣佈渦扇十研製成功,並命名為「太行」。該型發動機是採用3級風扇,9級整流,1級高壓,1級低壓的12級結構(3+9+1+1)設計,為大推力、高推重比、低旁通比的發動機。渦輪進氣溫度1700〜1750K,軍用推力8000kg,後燃推力12500kg。

殲十的航電配備方面,僅知採用GJB-289A數位匯流排(Data Bus),數位匯流排整體性能略強於美製的MIL-STD-1553B,但兩者相差不大。導航系統為全球定位/慣性導航系統(GPS/INS)和機載儀器降落系統(ILS)。

殲十的座艙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視野,這比以往繼承前蘇聯設計風格的中國戰機進步許多。航電設備採用了符合西方工程原理的設計組合:廣角抬頭顯示器(HUD)、3具液晶多功能平面顯示器(LCD)、手置節流閥及操縱桿(HOTAS)、資料存儲系統、自動駕駛系統、飛行管理資料電腦和頭盔瞄準具。雖然這些航電設備的提供商目前還不能確定,但頭盔瞄準具已確定採用中國自製產品,將由洛陽航空設計所設計生產。

在射控系統方面,目前使用購自俄國的珍珠(Phazotron Zemchug)多模式雷達,此型雷達係由殲八II型戰機裝用的Zhuk-M型雷達改良而成,搜索距離約140km,可同時搜索10〜15個目標,並追蹤其中4〜6個目標﹔未來殲十戰機將會配備中國自製的1493型或328系列多功能雷達。

殲十戰機的固定武裝為1門23mm機砲,設置於前段機身機腹。掛載硬點(Hard Point)有9處,分別為機腹3處,主翼兩側下方各3處。位於進氣道下方兩側的2處掛載硬點,可掛載導航/標定莢艙,執行打擊任務。機腹掛點主要掛載1具副油箱。位於主翼兩側下方各3處的掛載硬點,在空優任務上可選用攜掛短射程的霹靂8型(PL-8)、霹靂9型(PL-9),中射程的霹靂11型(PL-11)、霹靂12型(PL-12)與俄製R-77飛彈。在對地或對海任務上,可選用掛載雷射導引炸彈,中國自製的C801/802反艦飛彈,另可掛載採用衝壓推進系統的Kh-31P反輻射飛彈,由殲十雙座機遂行敵軍防空網壓制(SEAD)任務。

在2003年12月進行首飛的殲十雙座型戰機,主要是機身加長,以容納後座和增大機內油箱的容量。成飛公司研發殲十雙座型的目的,除了飛行員任務轉換訓練之外,並可發展為類似F-15E的打擊型戰機,或者是電戰機與擔任敵軍防空壓制的「野鼬」(Wild Weasel)戰機。

和印度的光輝(Tejas)輕型戰機(LCA, Light Combat Aircraft)的發展方向相同,成飛公司也計畫發展殲十艦載型(J-10C)。然而,解放軍海軍更希望擁有雙發動機設計的艦載型戰機。因此,殲十的艦載型有可能重新設計,並使用2具克里莫夫設計局(Kilmov OKB)研製的RD-93發動機。

但考慮到殲十艦載型的採購數量有限,因此該計畫無疑研製成本將會非常高昂,相對地使戰機的單價飛漲,解放軍海軍更傾向於採購俄製的Su-33艦載戰機。《人民日報(Renmin Ribao)》於2006年10月25日引述俄羅斯媒體報導,中國將向俄國採購50架Su-33艦載型戰機。這項來自俄羅斯《生意人報(Commersant)》的消息指出,中俄兩國這項軍火交易的金額達25億美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