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計劃執行情形
由不同的太空艙組、實驗設備、輔助設施組成的國際太空站(ISS),共需數十名太空人建造及四十五次發射任務,分別由美國的太空梭和俄羅斯的運載火箭所負責,將超過一百件不同的組件送上軌道,太空人將會進行總計約超過1,000小時的艙外活動(EVA),整個組裝工程預計在2006年完成。接下來以劃分年度的方式,將ISS計劃升空組裝、組員輪值的情形一一敘述。

一、1998年
俄羅斯製黎明號機能貨物艙(FCB)1998年11月20日在哈薩克(Kazakhstan)的俄羅斯太空局(RSA)貝康諾太空中心(Baykonur Cosmodrome)以質子K型火箭(Proton-K Booster Rocket)運載升空,計劃代號1A/R,到達高度103.8公里的預定軌道,是ISS首具升空的艙組。黎明號是提供ISS最初組裝階段的動力、定位能力與未來擴充的控制中心。

美國製的團結號實驗艙(ULM)是ISS的第二具大型組件,於1998年12月8日勇往號(OV-105, Endeavor)太空梭的STS-88任務中運載升空,計劃代號2A。由美國太空人(Astronaut),即該次任務中的任務專家(Mission Specialist)詹姆士‧紐曼(James H. Newman)和傑利‧羅西(Jerry L. Ross)使用艙外移動單元(MMU, Manned Maneuvering Unit)進行三次艙外活動,操縱太空梭上的加拿大製操作臂(RMS, 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使團結號與黎明號鎖接(Docking)。俄國太空人(Cosmonauts)辛格‧克里卡勒夫(Sergei K. Krikalev),在1998年12月10日進駐太空站至15日,以進行系統檢查、測試與調整。

二、1999年
發現號(OV-103, Discovery)太空梭於1999年5月27日執行的STS-96任務,這是太空梭首次泊接於ISS,這次任務使用SPACEHAB後勤╱研究兩用艙(LRDM, Logistics/Research Double Module)來運送物資,這是NASA為ISS所開發的艙組服務系統(MSS, Mobile Servicing System),計劃代號2A.1。組員並為黎明號安裝了消音器,以降低艙內設備發出的噪音。組員在十一天的任務中,雖然有六天時間與ISS連結,不過組員只花了不到三天半的時間在太空站內工作,置放了包括電腦、衣物、藥品與用水等約2,000公斤重的設備與補給品在太空站內,以準備迎接將於2000年10月31日首批進駐的組員。

三、2000年
2000年5月19日升空的亞特蘭提斯號(OV-104, Atlantis)太空梭STS-101任務,進行計劃代號2A.2a的ISS例行保養維修,以使將於10月31日首批進駐的組員能居住的舒適。STS-101任務組員登上太空站以後,發現艙內溫度高達攝氏34度,而且空氣非常污濁。史考特‧霍洛維玆(Scott J. Horowitz)重新調節了太空站與太空梭間的空氣流量,再加上隨身攜帶的小電扇,使空氣品質有所改善,艙內溫度降至攝氏21度。由於太空站內幾乎沒有重力,空氣不能自動循環。組員用小電扇來防止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在自己頭部附近聚集。5月23日至24日組員蘇珊‧赫爾姆斯(Susan J. Helms)和尤里‧烏沙契夫(Yuri V. Usachev)更換了黎明號控制艙地板下的第一號至第三號電池,5月25日更換第四號。在更換第三號電池時,正在充電的第二號電池突然開始放電。地面上的俄羅斯工程師立即命令切斷電路。經過檢查之後發現,更換電池會干擾其他電池的充電,組員隨後迅速排除了這項故障。組員還為太空站安裝了四個新的冷卻風扇和更換了十個煙霧警報器,並將這次太空梭運來的約540公斤的器材設備搬運到太空站,同時將303.7公斤重的須回收器材及物資從太空站搬運到太空梭上運回地面。5月23日及24日組員啟動太空梭的軌道控制發動機(OMS, Orbital Manoeuvring System),兩次將太空站提升到更高的軌道。並於5月25日第三次把太空站向上推升到距地球368公里高的軌道。

2000年6月8日進步M 1-3號(Progress M 1-3)補給艙以聯合U型運載火箭(Soyuz-U Booster Rocket)搭載升空,進行首次將補給物資送至ISS的任務,計劃代號1P。包括發現號太空梭在計劃代號2A.1的STS-96維修補給任務在內,供應首批ISS組員的物資已相當足夠。

俄製的星辰號服務艙(ZSM)在2000年7月12日於哈薩克貝康諾太空中心以質子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計劃代號1R。於7月26日與ISS的黎明號機能貨物艙(FCB)完成連接,進行系統測試,星辰號服務艙可與同為俄製的進步號補給艙連結。

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在2000年9月11日執行的STS-106任務,計劃代號2A.2b,任務專家華裔美籍太空人盧傑(Edward T. Lu)與俄國太空人理查‧馬林成科(Richard A. Mastracchio),將控制纜線從黎明號連接至星辰號,總共花了六個多小時,其中STS-106的組員從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的酬載艙(Cargo Bay)取纜線,走了30.58公尺才抵達太空站,打破了太空人艙外活動(EVA)距離最長的紀錄。

編號Z1的頂點1號桁架,於2000年10月14日發現號太空梭的STS-92任務中,與團結號實驗艙連結,計劃代號3A。太空人共進行四次艙外活動,第一次艙外活動是在10月14日,發現號上七名太空人中的另外兩名,威廉‧麥克阿瑟(William S. McArthur)和勒洛瓦‧齊奧(Leroy Chiao),在太空用了六個多小時將團結號太空艙和Z-1桁架連接起來。在10月17日執行第二次艙外活動的太空人是彼得‧威紹夫(Peter J.K. Wisoff)和西班牙裔的米迦勒‧洛佩斯-阿萊格里亞(Michael E. Lopez-Alegria),他們從發現號太空梭的酬載艙裡卸下新的連結器,然後將之安裝在團結號上。新的連結器是發現號這次升空所安裝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組件,是為2000年10月聯合號太空艙抵達ISS所準備的。

任務編號為遠征1號(Expedition-1)的首批ISS組員,於2000年10月31日從哈薩克貝康諾太空中心搭乘聯合TM-31號(Soyuz TM-31)太空艙進駐,為太空人長駐太空站的開始,計劃代號2R/1S。其中擔任聯合號及太空站飛行工程師(FE, Flight Engineer)的辛格‧克里卡勒夫再次進駐,太空站指揮官為美國的威廉‧薛波德(William M. Shepherd),聯合號指揮官(Soyuz Commander)烏里‧吉迪森科(Yuri P. Gidzenko)。組員於2001年3月18日搭乘執行STS-102任務的發現號太空梭返回地球,在軌道上停留140天又23小時28分鐘。

2000年11月16日進步M 1-4號(Progress M 1-4)補給艙由聯合U型火箭搭載升空,進行將補給物資送至ISS的例行任務,計劃代號2P。補給艙開始時嘗試自動向ISS泊接,但沒有成功,所以ISS上的組員不得不改用人工遙控泊接。補給艙載有2.5噸的補給物資,有食品、水、技術設備和燃料。

勇往號太空梭在2000年11月30日的STS-97任務,計劃代號4A。這次任務組裝太空站第一組P6綜合桁架、主太陽能電池板及兩具可伸展73公尺的散熱器。在太空梭與ISS連接之前,太空站內的組員把與太空站連接的進步M 1-4號補給艙暫時脫離,以防止發生意外。這次任務是勇往號組員們所從事的最困難與最複雜的工作,將這對價值六億美元的安裝太陽能電池板裝設於ISS上。任務專家加拿大籍的馬克‧加爾諾(Marc Garneau)負責操控勇往號上的操作臂(RMS),把太陽能電池板從酬載艙卸下,然後由另兩名組員約瑟夫‧坦尼爾(Joseph R. Tanner)和卡路士‧諾以加(Carlos I. Noriega)經過三次的艙外活動,將桁架、太陽能電池板及散熱器逐一安裝在Z1桁架上方。這組左右兩片的太陽能電池板伸展開來後約有77公尺長,可提供46,000仟瓦(KW)的電力。P6桁架是太空站八組太陽能電池板中最先升空組裝完成的,為後來升空的美國命運號實驗艙(DLM)打好基礎。這項任務並裝設變電模組(PV)、熱量控制系統(TCS)及S波段通訊系統(S-B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並在ISS外安裝了通訊電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