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在法國首都巴黎(Paris)花費1個月時間拍攝的特別篇劇集,於2008年1月4日在富士電視(FTN, Fuji Television Network)首播,緊接著在半年後的7月3日在台灣的緯來日本台首播。

劇中加入許多新角色以呈現國際化的特色,譬如綽號「野田妹」的野田惠(上野樹里飾),在法國的新朋友是熱愛動畫的當地學生法蘭克(瑛士飾);來自俄羅斯造型花俏的鋼琴留學生塔妮亞(貝琪飾),以及野田的新情敵,是來自中國的天才鋼琴家孫蕊(山田優飾)。而劇中千秋真一(玉木宏飾)口中的法國普通公寓,野田卻大為讚賞,而它正是台灣的外交部駐法國代表處(Bureau de Representation de Taipei en France,駐法國台北代表處)。

野田和千秋在向桃丘音樂大學的同學們道別後,便啟程前往法國巴黎展開進修學業。野田如願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Concours National d'execution Musicale d'Aix les Bains)進修鋼琴,千秋則以世界級指揮家為目標,首次參加國際指揮比賽。

然而在競賽中,千秋將遭遇最大的強敵-維耶拉大師的弟子;另一方面,野田則因陷入瓶頸而深受打擊。野田與千秋都遭遇挑戰,是否能在法國巴黎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

上集主題曲目:
奧地利音樂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出生在音樂為宮廷與為宗教服務的時代,被後世譽為「交響曲之父」,大半生都受雇於艾斯特哈濟王朝,是1名宮廷音樂家,流傳於後世的交響曲有編號者就有104首。但據音樂史家研究,海頓在生前的創作數量可能104首,但可確知的是,這首〈交響曲第104號,D長調「倫敦」〉的交響曲,確實是海頓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創作。

該曲於1795年完成於英國倫敦,並在同年舉行首演。至於「倫敦」這標題,是在19世紀之後才正式出現,究竟來源為何則不復知。

一開始的第1樂章,在慢板的小調序奏之後進入快板樂章部份,第1主題由第1小提琴奏出,相較於第1主題,第2主題的節奏輕快且流暢。其次的發展部則由第1主題啟始,緊接著是第2主題。到了再現部,則再度由2個主題輪流重現。在這海頓的最後一首交響曲中,可發覺到首段樂章的奏鳴曲形式,結構已然完備。

第2樂章採行板形式,為A-B-A的三段體,A段旋律為一G大調主題,至B段轉為小調,是海頓交響曲中的標準類型。接續的第3樂章則為快板小步舞曲,節奏輕盈暢快。

終樂章為奏鳴曲形式,海頓於此除了第1與第2主題的變化動外,在經過部也發展出新的變化,並在整個樂章中將所有樂念充分運用,是其作品在成熟期間的典範之作。

下集主題曲目:
俄國音樂家瑟吉‧拉赫曼尼諾夫(Sergie Rachmaninoff)精心創作的〈第1號交響曲〉,1897年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首演,卻受到無情批評,他因此引發嚴重的神經衰弱症,陷入麻木不仁的消沉,雖經各種治療卻不見功效。

1900年初,拉赫曼尼諾夫接受心理學家尼可萊.達爾(Nikolai Dahl)博士的催眠治療,達爾知道他曾受英國樂壇委託寫作一首鋼琴協奏曲,於是每天對拉赫曼尼諾夫催眠:「你要開始寫作協奏曲?事情會很順利?而且將是一首傑作?」

奇妙的是此次治療竟然奏效,拉赫曼尼諾夫已能在當年夏天再度提筆作曲,完成後將此曲獻給治癒他的達爾博士,並於1901年在莫斯科首演。

拉赫曼尼諾夫這首〈第3號鋼琴協奏曲〉,於1909年赴美國旅行之前為了自己的演奏需要而譜寫完成,並在11月28日親自在紐約(New York)首演。

第1樂章為d小調,是不太快的快板,在管弦樂開始2小節後,第1鋼琴主題在管弦樂輕柔伴奏下奏出源自俄國宗教儀式音樂的主題,能感受到斯拉夫民族的樂風,也是成了此協奏曲主要衍生的旋律,漸漸進入的另一個主題,是抒情輕快的鋼琴與管弦樂相應進行,之後鋼琴再以主奏方式帶領管絃樂慢慢進入樂章結尾。

採用變奏手法三段曲式的第二樂章,為A大調的慢板間奏曲,管絃樂先以哀愁憂鬱的旋律開始之後,鋼琴變奏,接著小提琴奏出第1樂章的第1主題。在樂曲中段,管樂奏初優美的旋律,弦樂伴著鋼琴以詼諧曲風格,將主題作進一步發展,而第1主題再次奏出,鋼琴再一段裝飾奏帶領至下一個樂章。

終曲的第3樂章為d小調,強而有力的第1主題對應著抒情和絃的第2主題,在進入發展部之後,主題由鋼琴以高難度的技巧奏出,接著第1和第2主題再以不同的曲調出現,之後即進入急板的尾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