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故事
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14歲的她沿江豪哭,經17天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農曆5月1日投江,5天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 鄉人群而祭之。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法師及白蛇施法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農曆5月5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習俗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為農曆5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易發生,所以古人稱農曆5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即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中華民國在1911年政府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又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

端午節相關習俗有下列幾項:

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古代就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治病。有關艾草可驅邪的傳說已流傳很久,主要是具備醫藥的功能,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此季節的花卉,也具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他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名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避黃巢之禍。

划龍船競賽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且在全國各縣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有線電視台都會轉播現場盛況,近年來並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為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划船,而是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