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曾在中視的「蓬萊仙島」節目中,以月琴彈奏恆春地方民謠的陳達嗎?透過歌手鄭怡演唱的這首〈月琴〉,懷念的是已遠遁紅塵的遊唱詩人──陳達,更使人懷想起他演唱〈思想起〉的風采。

作詞:賴西安
作曲:蘇來

再唱一段 思想起
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唐山謠
走不盡的坎坷路 恰如祖先的步履

抱一支老月琴 三兩聲不成調
老歌手琴音猶在 獨不見恆春的傳奇
落山風向海洋 感傷會消逝
接續你的休止符 再唱一段唐山謠
再唱一段思想起

2005年4月27日下午,屏東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長林皇名等人尋訪恆春陳達故居,會同陳達的台南侄兒陳金坤,一起打開長達23年封閉的陳達故居,發現屋頂會漏水,屋內還保有陳達生前使用的破舊碗筷及桌椅,決定予以整修並開放供當地民眾與遊客參觀。

至於陳達生前彈唱的月琴,經文化資產課長林皇名等人尋訪月餘後,4月28日終找到這把月琴下落,是由陳達的台南侄兒陳金坤保管在他的家裡,因還有其他後人的意見不一,所以捨不得交給文化局典藏。

1905年,陳達在恆春出生,由於當時家庭環境以及時代背景之故,他跟許多老一輩的鄉人一樣,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祖母是原住民,也因此陳達有1/4的台灣原住民血統,其高亢嘶啞的歌聲,有其緣由。

1925年,陳達時年16歲,當時他在大哥及四哥的音樂耳濡目染之下,學會了彈奏月琴及演唱民謠歌曲,從此開始了吟唱生涯。其演唱恆春民謠的技巧並非渾然天成,而是經由不斷的學習與嘗試,才找尋到自己的表演風格。

陳達朝也唱、晚也唱,工作時唱、行走於道路間也唱,唱出了恆春民謠的素樸真摯,也道出他那一代人的滄桑與感傷。

1967年,時年62歲的陳達,被「民歌採集」的召集人史惟亮發現後帶到台北來,和當時唱民歌的大學生一同在「稻草人餐廳」唱歌。因此,陳達受到當時台北文化界以及媒體圈的重視。

1969年,台北的希望出版社將《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唱片和書籍出版了。從此,陳達背負起「民族樂手」的沉重招牌。

在台北的歌唱生活中,雖然有豐厚的收入,但每天被唱片公司的人員帶來帶去趕通告,身體也越來越差,加上年歲漸長、齒牙鬆脫,唱歌也越發吃力。1979年,「民歌採集」的召集人之一許常惠,為陳達製作了唱片專輯《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由台北第一唱片廠發行。

1980年,陳達時年70歲,醫師診斷他因為腦血管硬化而導致精神失常,在他生命最後的數月裡,回到了自己久違的恆春老家。1981年4月11日下午14:00,陳達自楓港要搭車返回恆春,在過馬路的時候遭公車撞及,在送往楓港基督醫院後至轉省立屏東醫院的途中於19:30過世。

屏東的地方民謠包括了原住民(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天籟之音、客家山歌、以及最為世人所知曉、膾炙人口的恆春民謠。至於傳唱近百年、引發人思古幽情的恆春民謠,則是台灣福佬民歌當中最具特色的一支。

恆春調指的是在恆春流傳長達百年的固定性曲調、諸如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牛尾絆、平埔調等。平埔調曾先後被改編成「三聲無奈」、「青蚵仔嫂」,也是家喻戶曉的民謠。

至於最出名的思想起(又稱思想枝),原是恆春人在山間或者是田園工作時哼哼唱唱的歌謠,其起源約有2種說法:
1.清代有位巫阿東從唐山來到台灣後,因思念遠在唐山的親人,所以就編詞唱出了這首歌謠。
2.從台灣西部平原到恆春開墾的工人,因為思鄉而即作即唱的歌曲。

從陳達這位一生漂泊、半世淪落的民間藝人的口中唱出,便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民歌,直到今日還是眾口交唱,是福佬系中最響噹噹的一支民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