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原非指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區的氏族,「客家」的「客」一詞出現在宋代官員制定戶籍時,區別由外地遷徙作客他鄉的移民,以「客戶」對照各地原住的「主戶」。

客家人的祖居約在亞洲大陸的黃河流域一帶,其活動範圍在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山西、河南、湖北省之間。後因為認自4世紀東晉時(距今約1600年),因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繼南遷,定居在江西、福建、廣東各省,被當地居民稱為客人,於是就有「客家人」的出現。在歷史上,客家人歷經5次大遷移,於是有「東方的猶太人」的稱謂,以突顯其歷經遷移、勇於開拓的性格。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之時,已有「給客制度」。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東晉,西元321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其後到唐宋時代,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乃客家一詞的由來。

全球的客家人親估計有9200多萬人,而在台灣的客家人多為明末清初200多年間,因內陸人口膨脹遷徙而至,這支客族遷徙範圍分佈甚廣,包括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廣東省中部及沿海地區與四川、廣西及湖南省等地。在台灣,客家族群的分布於北部以桃園、新竹與苗栗為主,在南部則以高雄、屏東為主,共約400多萬人。

早期台灣的土地開發多為「墾號」(即土地開發公司)出面執行。在19世紀初,原先在桃竹苗河谷中務農的客家農民,漸次感受到漢人的人口的壓力,變開始往各河川的上游爭取生存空間。因與上游泰雅、賽夏族原住民發生武裝衝突,便建立隘防,稱為「隘墾」(即武裝土地開發公司)。19世紀北台灣最大的隘墾為「金廣福」,為最大的隘墾,被稱為大隘,開拓區域即今日的新竹縣北埔、寶山、峨眉一帶。在1878年大隘加入新埔義民廟的聯庄祭典組織,顯示了新竹地區客家版圖的完成。

因為客家人過的是遷徙流離的生活,所以個個都有刻苦耐勞、委屈求全的精神。其族群大多依山而居,所以多數務農,且不畏惡劣的環境,為理想而奮鬥的進取心,往往是其他族群所望塵莫及的。客家族群本身是好學團結,且家法極嚴,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的硬頸性格,並注重宗族及慎終追遠的習俗。

客家歌講究平仄、音韻、形式與即興創作,富於文學價值。客家語言保有極多古音和古語;其傳統服飾是藍衫及大襠褲,傳統的夥房住宅等都是別樹一格的文化;長期以來,因作客他鄉,入境隨俗,使這些傳統文化在缺乏有系統的維護下,面臨被同化甚至邊緣化的壓力,客家文化的式微與流失,更已嚴重到產生傳承的危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