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週五)上午辦事之後,到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參觀常設展,其展廳的主題「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從化石的紀錄,揭開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以及早期的生命為適應地球形成初期的惡劣環境,所做的努力和改變。

在約46億年前,炙熱的地表受到隕石與彗星的撞擊之下,原始地球誕生。約40多億年前,地球留下了最早的岩石。而最古老的微體生物化石發現在35億年前的岩層裡。英國生物學家、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年2月12日至1882年4月19日)曾說過,演化就是從一個溫暖的小池塘開始,這個問題科學家仍在探索中。

三葉蟲(學名:trilobite)是最古老的節肢動物家族,牠背上的甲殼可分成左、中、右三葉,因此稱為三葉蟲。最早的三葉蟲約出現在5億4千多萬年前,在古生代結束後,三葉蟲也跟著滅絕消逝,沒留下任何後裔。

生命起源於水中,悠游了數億年。所有陸棲動物的足跡中,最早的就是4億5千萬年前多足類的節肢動物。而在泥盆紀晚期(大約3億6千5百萬年前),由真掌鰭魚(學名:Eusthenopteron)演化的始螈類,開始出現肺與四肢,並且在水邊爬行、嘗試登陸,最後終於離開水域,成了首批的兩棲先鋒。

爾後出現的恐龍(學名:Dinosauria)是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所有的恐龍皆為陸棲動物,而許多爬行古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海豚、鯨魚都不是魚,是重新下水的哺乳動物,和海獅、海豹一樣,屬於有蹄類的家族,牠們放棄了陸棲的生活,轉而投入水的懷抱。追溯下水前的祖先,應是始新世(距今約5千萬年前)的一群中獸類。海棲哺乳動物為適應水中生活,鼻孔位置由前方慢慢移往頭骨的上方,方便在水中游行時浮出水面外呼吸。同時,身體各部份的構造與形態為適應於水中的功能,也隨著改變,因此下水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與魚類,外型都如此神似。

地球至今已歷過至少五次的生物大滅絕,讓我們瞭解到生命脆弱的一面,卻也同時顯現生命韌性。每次的大滅絕事件,都讓當時大多數的生物,在極短的時間內滅絕消失。然而,存活下來的少數生物,卻也發揮生命堅毅的韌性,隨著時間的推演,造就了後世繁盛而多樣的生命。

檢視地質史上的五次大滅絕事件,科學家開始留意到,隨著人類的文明進入21世紀,生態環境的惡化,已是人類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生物多樣性的變遷和人類生存至關重要,因此,如何保持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的一項基本先決條件和挑戰。

12月28日(週六)上午到南港展覽館看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的「台灣客家產業博覽會」,該屆以「品、味、十、足」為主軸,展現客委會組織改造後輔導客家產業及美食的歷程,展出台灣客家特色產業、輔導美食餐廳以及創意服飾等。

客委會輔導客家美食及特色商品業者共計100家邀集展出,展現客家產業升級成果,現場展售近千種客家美食及商品,並搭配優惠促銷、DIY體驗等活動。而展館中更有「客庄區域產經茶文化區」和「客家創意服飾館」兩大亮點,以「動靜合一」的展示手法,深度體驗客庄特色旅遊,及感受全新的客家服飾時尚趨勢。(展期:12月28日至2014年1月5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