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宣統3年8月19日(農曆辛亥年),即西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並且成為清朝末年以來第一個成功的共和革命起事。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陸續響應革命運動宣布脫離清朝獨立,至陽曆12月時,全中國22個省中已有13個省由革命黨人掌握。經過籌備與選舉後,獨立各省在南京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隔日宣布改元民國、改採陽曆曆法,定公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這些象徵著中華民國的正式建立。

辛亥革命爆發後,一度陷入南京當局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北京當局的大清帝國南北分治的局面。雙方經過議和後,大清帝國於宣統3年12月25日(即1912年2月12日)頒布《退位詔書》,從原本的南北分治再度歸於統一,清朝的統治也正式告終,歷史邁入民國與共和政體的新時代。

由於武昌起義對中華民國的建立發揮最關鍵的作用,北遷北京市後的臨時政府在1912年9月28日通過臨時參議院的決議,將武昌起義的爆發日即陽曆10月10日,定為中華民國國慶日。而中華民國真正建立的日期即陽曆1月1日(元旦),則在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定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雙十國慶自辛亥革命以來幾乎年年都有慶祝國慶日的活動,在北洋時期和在國民政府南京時期都有盛典。1936年在南京雙十國慶日慶典,除了有京劇表演外,亦有10,000名童軍參加表演,之後進行閱兵典禮.穿著整齊的陸軍部隊踢著正步,緊跟在後的是德製武器,是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最盛大的國慶閱兵。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10月10日舉行在臺灣的首次公開閱兵,並由東南軍政長官陳誠擔任大閱官(即閱兵首長)。總統蔣中正復行視事後,於1951年雙十節亦舉行慶祝建國40週年閱兵,此後至民國53年(1964年)之間,原則上每年均舉行國慶閱兵典禮。此外,1958年發生八二三砲戰、1959年發生八七水災、1962年面臨解放軍持續武力威脅,行政院於該年9月13日第七八一次院會決定暫停舉行國慶閱兵,總計此期間共有三度停止閱兵,其餘均年年舉行。

而1964年的國慶閱兵,由於參與空中分列式的戰機飛行高度過低,發生中國廣播公司發射電塔扯落F-104戰機副油箱的意外,導致油箱墜落中央氣象局前砸死3位民眾(包含1位氣象局員工、1位路過婦人與嬰兒)。另2架F-104戰機受命察看事故戰機的受損狀況,不慎距離過近發生擦撞,墜毀於臺北縣土城市山區(今新北市土城區),造成王乾宗與林鶴聲2位飛行官殉職,此後取消年年公開閱兵的傳統。

1975年恢復國慶閱兵後,僅在新任總統就職當年、以及建國「逢十」週年國慶時,才會舉行國慶閱兵典禮。不過在1991年以後,由於自由主義者的反對、政治的民主化而廢除。陳水扁就任總統時,在就職第一年以及建國「逢十」週年國慶時均未舉行傳統閱兵,僅於2007年舉行名為「同慶操演」的非傳統式閱兵,而以國防展演的方式呈現。馬英九就任總統後,首次舉行閱兵是2011年,即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