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美國載人太空飛行計劃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壹、前言
1969年美國太空任務團隊(Space Task Group)向當時的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Richard M.Nixon, 1913-1994)建議在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結束之後的太空計劃發展方向,這些計劃包括了永久性太空站(Space Station)、可重覆使用的太空梭(Space Shuttle)及以無人太空飛行器探勘太陽系第四個行星的火星計劃(Project Mars),此三項提案均獲得批准。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阿波羅計劃之後
以登月為目標的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在最後一次阿波羅十七號(Apollo-17)飛行任務,於1972年12月19日美利堅號(CM-114, America)指揮艙重返地球後,整個計劃因經費縮減而告一段落。原先NASA規劃的阿波羅十八至二十號(Apollo-18~20)登月計劃也隨之取消,而剩餘的運載火箭及太空艙轉而使用於阿波羅-聯合測試計劃(ASTP, Apollo-Soyuz Test Project)及太空實驗室計劃(Project Skylab)的飛行任務上。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伍、計劃執行成果
費時九年耗資240億美金的NASA登月計劃,於阿波羅十七號重返地球時告一段落,六次成功登陸月球,十二名太空人踏上月面探勘,多位曾參與水星計劃與雙子星計劃飛行任務,累積不少太空飛行經驗的資深太空人,在登月任務中擔任指揮官或任務小組,經驗傳承之下使整個計劃圓滿達成。登陸月球的創舉不只是美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航太科技成就,宣示著人類已有能力探索其他與地球不同的新世界。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阿波羅十四號
阿波羅十四號(Apollo-14)於1971年1月31日自39-A升空,執行編號AS-509的登月任務。這次任務選派全新的組員上場,分別是指揮官亞倫‧舒伯(Alan B. Shepard)、指揮艙飛行員史特‧羅沙(Stuart A. Roosa)與登月艙飛行員艾加‧米契爾(Edgar D. Mitchell)。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阿波羅十二號
阿波羅十二號(Apollo-12)任務編號AS-507,於1969年11月14日由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搭載楊基快艇號(CM-108, Yankee Clipper)指勤艙及無畏號(LM-6, Intrepid)登月艙自39-A升空。指揮官查爾斯‧康納(Charles Conrad)及指揮艙飛行員理察‧戈登(Richard F. Gordon)兩位是雙子星計劃的太空人,登月艙飛行員亞倫‧比恩(Alan L. Bean)是首次參與登月任務。三名太空人過去都曾於美國海軍(USN)服役,所以連這次任務的徽章都具有海軍風格。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阿波羅九號
這次任務中的指揮官為曾飛過雙子星四號(GT-04, Gemini-IV)的詹姆士‧麥克迪威特(James A. McDivitt),指勤艙飛行員大衛‧史考特(David R. Scott)飛過雙子星八號(Gemini-VIII),這兩位是資深太空人。登月艙飛行員為羅素‧史威查特(Russell L. Schweickart)。任務編號AS-504的阿波羅九號(Apollo-9)於1969年3月3日11:00自39-A升空,指勤艙命名為橡皮彈珠(CSM-104, Gumdrop),登月艙命名為蜘蛛(LM-3, Spider),NASA的載人太空艙首次有了官方命名,並成為日後NASA太空飛行任務的通訊代號慣例。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肆、飛行任務
NASA位在佛州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的任務控制中心(MCC, Mission Control Center)與發射場,在1966年1月更名為甘迺迪太空中心(KSC, Kennedy Space Center),以紀念在任內大力推動載人太空飛行計劃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為配合逐漸增加的太空飛行管制需求,飛行管制中心則在計劃初期遷至德州並於1975年更名為詹森太空中心(JSC, Johnson Space Center),紀念支持登月計劃的美國總統林頓‧詹森(Lyndon B. Johnson, 1908-1973)。整個阿波羅計劃十七次的飛行任務中,有未納入計劃編號在1966年2月26日升空的AS-201搭載編號CSM-009的指勤艙、7月5日升空的AS-203、8月25日升空的AS-202搭載編號太空艙011號(Spacecraft-011)的指揮艙原型,這三次的不載人試飛任務,及納入計劃編號的五次載人的試飛。七次登月任務中有六次成功,一次因系統嚴重損壞而無法登月。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參、登月程序
NASA位在佛州卡納維爾角的發射場中,樓高160公尺,長218公尺,寬158公尺的載具組合大樓(VAB, Vehicle Assembly Building),是NASA為阿波羅計劃的登月飛行系統所建,整套系統在VAB大樓中首先將三節式設計的農神五號運載火箭依序裝配,再將登月艙、指揮艙與勤務艙、緊急逃生系統裝配上火箭,之後進行系統整合測試,完成後由長49公尺,寬41公尺,高7.6公尺,重量達4,190噸的移動式發射台(MLP, Mobile Launch Platforms)送到發射場上的發射台待命。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計劃緣起
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在1961年5月5日編號MR-3的任務,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 Space Administration)訓練出來首批美國太空人(Astronaut)之一的艾倫.薛波(Alan B. Shepard)乘自由七號(Freedom 7)太空艙,在佛州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的NASA發射場,升空執行美國首次載人軌道飛行。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五、雙子星七號
任務編號GT-07的雙子星七號(Gemini-VII)早雙子星六號一週升空,組員是指揮官法蘭克‧波曼(Frank Borman)及飛行員詹姆士‧羅威爾(James A. Lovell)。1965年12月4日14:30在LC-19發射,進入高度327公里的軌道。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參、飛行任務
這項計劃以SM-68B(LGM-25C)泰坦二式(Titan-II)洲際彈道飛彈(ICBM,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修改為運載火箭,將雙人太空艙送入軌道。泰坦二式為洛克希德太空系統公司(Lockheed Space Systems)製造,全長40.7公尺,直徑3公尺,鼻端減阻罩長8.5公尺,空重15.3噸,升空重21.33噸。火箭為兩節式設計,第二節使用兩具總推力21.33噸,以液態氧(Liquid Oxygen)與液態氫(Liquid Hydrogen)為推進劑的航空噴射(Aerojet)LR-87液態燃料火箭發動機(Liquid Rocket Engine);第一節使用一具推力45噸的LR-91發動機。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壹、計劃緣起
雙子星計劃(Project Gemini)是太空任務團隊(Space Task Group)在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執行初期所提的一項可載雙人進入軌道的太空艙(Spacecraft)計劃,這一項計畫是為了測試長期在太空中飛行的人類行為和反應。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 Space Administration)開始進行載人太空飛行之後,揭開了人類在太空環境中的問題,然而將人類要在太空中活動,必需要解決一些問題,同時也為登月計劃作準備,該計畫並同時測試將在登月計劃上使用的太空裝。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準備升空
經過幾年的精心準備後首次飛行計劃終於出爐,計劃中用於將太空艙帶進太空的兩款以液態燃料推進的兩節式運載火箭,一款是全長27.7公尺,直徑2公尺的SSM-A-14(PGM-11A)紅石式(Redstone);另一款是SM-65(CGM-16)擎天神式(Atlas)。這兩款運載火箭在研發階段時都曾經歷多次失敗,因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研製的紅石火箭在試飛的不同階段時突然失控並發生爆炸,最後NASA選擇由洛克希德(Lockheed)研製,系統運作較穩定的擎天神洲際彈道飛彈(ICBM,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在稍做修改後以執行水星計劃的發射任務。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水星計劃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美國的載人太空飛行計劃,從早期以單人太空艙飛行的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到現在與多國合作並已開始輪流駐守太空人的國際太空站計劃(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這段近半世紀朝太空進軍的美國航太技術發展歷史,可說是結合人類先進科技結晶之大成。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