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國的商業航空發展方面,最早可追溯至1921年,當時曾有位英籍飛行教官在南苑駕駛亨利‧佩吉(Handley Page)公司生產的客機飛航於南苑至北戴河間,但因無法熬過旅遊淡季而宣佈停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過輝煌歷史的寇蒂斯飛機公司,因1920年後因軍用航空器訂單大幅減少而不得不出售予克里門‧凱斯(clement M. Keys),並改組成寇蒂斯-萊特飛機公司。被譽為中華民國商業航空之父的凱斯於1928年創立中國航空公司(Air China),營運初期以空運郵件為其主要業務,故其所屬飛機皆漆有「郵」的字樣,飛航於上海、四川、廣東、北京、昆明及香港、美國舊金山等航線。在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物資補給困難之際,中國航空公司曾飛行臘戍至昆明間執行空運任務,以協助國民政府的物資運補。

繼中國航空公司後第二家成立的為歐亞航空公司(Eurasia Aviation Corporation),公司為德國人所籌組,飛機上漆有一個「亞」字,飛航北京、廣州、蘭州、四川及香港、越南河內等航線。但其業務及營運規模始終未超越中國航空公司,因後者起步早且獲得經營黃金航線。1941年國民政府與德國的外交關係破裂,於是歐亞航空公司股權歸中方所有,爾後於1943年改組為中央航空公司(Central Air Transport Co.)。飛行兩廣及雲南航線的西南航空公司,於1934年成立。1946年民用航空運輸隊(CAT, Civil Air Transportation)由前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司令官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與商業鉅子魏勞爾(Whiting Willauer)所合資成立,後來因財務困難而於1975年將公司解散出售。

在幾年的內戰過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至臺灣,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於同年10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所成立,自此時開始海峽兩岸的航空工業及民航空運於是分道揚鑣各自發展。中華民國的航空工業發展與美方的關係較為密切,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空工業基礎則來自於前蘇聯。

在中華民國於內戰後的民航發展方面,1949年時原先的三大航空公司(中央、中國、民用航空運輸隊),僅民用航空運輸隊隨中華民國政府於遷至臺灣,以維持台灣國內及香港等地的航線正常營運,分部設在香港、東京和曼谷。民航空運隊在1955年改組成立民航空運公司(CAT, Civil Air Transport Inc.),經營國內外航線,但1975年該公司法人股東美國太平洋公司決議宣布解散。

繼而在1951年由陳文寬、戴安國、蔡克非等人共同創辦復興航空公司(Trans Asia Airways),是台灣首家經營國內航線的純民營航空公司。但在1958年10月1日,復興航空因一架自馬祖返台北的PBY卡塔琳那(Catalina)式水陸兩用機失事,遂改變經營方針,暫停國內航線,以代理國際客運業務及經營空中廚房為主,1983年由國產實業集團接掌後,始恢復國內航線經營。

1957年6月5日胡侗清成立遠東航空公司(Far Eastern Air Transport),初期經營空中運報業務,尚不定期國內外包機及以貝爾212型直昇機進行農噴、航測等業務,並接受軍方、民航局、省政府委託維護其飛機、直昇機,同時承辦國外航空公司飛機及發動機維修業務,因此累積豐富完整的經驗。遠航自1962年起陸續開闢國內航線的航班,並在觀光事業蓬勃發展的1970年代順勢成為國內航線的龍頭老大。

一批來自空軍第八大隊的退役軍官,以資本額新台幣40萬元、員工26人及PBY型水陸兩用機2架,於1959年12月16日成立中華航空公司(China Airlines),從事至寮國、越南代行戰地運補工作,1962年起開始以道格拉斯(Douglas)DC-3經營國內航線,1966年再以DC-4與唯一一架洛克希德(Lockheed)L-1409H超級星座式(Super Constellation)客機開闢台灣第一條台北至西貢(在越戰後更名為胡志明市)的國際航線、1970年開闢中美越洋航線,華航為台灣的民航發展立下嶄新的里程碑。1982年華航又增闢台北至盧森堡歐洲航線,1984年完成環球航線,躋身國際的大型航空公司,為代表台灣的國家航空公司(National flag carri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