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阿波羅十二號
阿波羅十二號(Apollo-12)任務編號AS-507,於1969年11月14日由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搭載楊基快艇號(CM-108, Yankee Clipper)指勤艙及無畏號(LM-6, Intrepid)登月艙自39-A升空。指揮官查爾斯‧康納(Charles Conrad)及指揮艙飛行員理察‧戈登(Richard F. Gordon)兩位是雙子星計劃的太空人,登月艙飛行員亞倫‧比恩(Alan L. Bean)是首次參與登月任務。三名太空人過去都曾於美國海軍(USN)服役,所以連這次任務的徽章都具有海軍風格。

第二次登月是進行精確的定點著陸,11月19日無畏號登月艙在風暴洋(Ocean of Storms)熔岩平原降落,距離兩年半前墜毀的無人月球探測船勘測者三號(Surveyor 3)只有182.88公尺的距離。身高只有165公分的康納在踏上月球表面時,很開心又幽默的說:「眾家兄弟們!對阿姆斯壯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小步,但是對我來說,這可真是一大步。」康納與比恩將鑽挖月面的勘測者三號的鑽探器帶回地球作化驗分析,並進行兩次約四小時的月面活動。採集了34.4公斤的月岩標本,並使用ALSEP中的器材進行測量月震、太陽風流量和磁場等實驗,同時戈登在指勤艙上拍下月面的多重光譜。任務在11月24日楊基快艇號指揮艙降落海面時結束,任務時間10天又4小時36分。

十一、阿波羅十三號
阿波羅十三號(Apollo-13)任務編號AS-508,在1970年4月11日13:13於39-A升空。組員分別是曾飛過阿波羅八號的詹姆士‧羅威爾,在這次登月任務中擔任指揮官,登月艙飛行員佛烈‧海斯(Fred W. Haise)。在升空前數週後備組員查理‧杜克(Charlie Duke)無意間感染德國麻疹(German measles)進而傳染給其他組員,而阿波羅十三號指揮艙飛行員肯‧麥丁利(Ken Mattingly)被懷疑有感染到,於是NASA決定陣前換將,由後備組員約翰‧史威格(John L. Swigert)接替。起飛後約330秒左右,組員感到一陣輕微的震動,隨後農神五號火箭第一節(S-1C)的三號發動機突然提前兩分鐘自動關閉,導致其他四具發動機要額外增加34秒的推進時間來彌補,而第三節(S-IV B)則要增加9秒的才能將阿波羅十三號送入軌道。

升空後三天的阿波羅十三號正好位在地球—月球過渡軌道的中間,離地球32萬8,000公里之處。羅威爾和海斯在登月艙寶瓶座號(LM-7, Aquarius)檢測做為發動機燃料的液態氦槽(Liquid Helium Tank)壓力,並進行一個50分鐘的例行電視轉播,於21:00史威格接獲飛行管制中心通知“低溫攪拌”液態氧槽(Liquid Oxygen Tank),突然碰的一聲巨響,頓時指揮艙奧德賽號(CM-109, Odyssey)上儀錶板的警告燈大亮,警報聲大作。剛從登月艙回到指揮艙的海斯立即回報:「喂,我們這裡碰到一個問題了!」JSC-FCC要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請你再說一遍。」先前回到指揮艙的羅威爾找到電力控制板,語氣很認真的說:「休士頓,我們碰到了一個問題。(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並報告A、B兩個燃料電池(FC, Fuel Cell)失效,及二號液態氧槽壓力、溫度喪失。

爆炸使得阿波羅十三號上下左右搖擺,這時資料也顯示在JSC-FCC的控制台與螢幕上,最初組員們以為是艙體遭隕石擊中,這時羅威爾從指揮艙的觀測窗,看到從勤務艙噴出的氣體,羅威爾再對照儀錶數據,顯然是液態氧槽中的氣體外洩,並影響到飛行姿態。接著海斯報告二號液態氧槽空了,連帶受損的一號液態氧槽壓力也在迅速下降中並歸零,且電力系統的電壓迅速下降。要是所有液態氧槽的壓力都消失了,會使僅存的C燃料電池失效。因此登月任務取消,按規定燃料電池如有一具損壞就要取消任務,同時JSC展開緊急應變計劃,研擬如何將阿波羅十三號的組員安全帶回來。

這時JSC-FCC連絡員將NASA的意見向組員們溝通,保留只剩下在指揮艙中的氧氣槽與燃料電池,此時組員們與JSC都想到登月艙。於是羅威爾與海斯依指示到寶瓶座號,由史威格將氧氣輸送到奧德賽號的儲存槽,將備用電池與航電連結之後,關閉奧德賽號的所有系統。且羅威爾暫時不啟動寶瓶座號的系統,以節省珍貴的電力。在關閉系統後的兩個太空艙氣溫降至攝氏15度,海斯因此而感冒了。這時NASA派員到麥丁利家中,向他報告此一緊急事件,而事實證明麥丁利並未感染上德國麻疹。隨後NASA將麥丁利接到JSC,麥丁利即刻進入阿波羅計劃的模擬艙內,不眠不休的找出如何利用僅剩的20直流安培(DC Ampere)電力,來啟動全部系統。

同時新的飛行計劃,一個接一個被提出,經過分析又捨棄,最後JSC-FCC決定利用月球的重力,採用P.C.+2飛行計劃的軌道,以拋擲的方式返回地球。因奧德賽號的SPS可能受損,故決定不使用,轉而使用寶瓶座號著陸段的降落發動機(DE)。一般登月任務的返航指示,是在登月隔天清晨決定的。這是阿波羅計劃上首次將登月艙做為救生艙使用,也是唯一的一次。由於阿波羅十三號被爆炸後的碎片包圍著,組員找不到做為天文導引的星體。為解決這個難題,JSC-FCC想出一個辦法,用太陽筆直對準太空船的一個窗口的方法,為阿波羅十三號定下航線。4月15日阿波羅十三號繞過月球背向地球處,當組員看到預定登陸的法莫拉地區(Fra Mauro aera)時,心中萬分感慨與無奈。四十分鐘後飛到向陽面時,羅威爾以手動方式啟動登月艙的降落發動機(DE)在09:41點燃30.7秒,縮短在月球—地球過渡軌道(LETO)的飛行時間與距離。

因指揮艙暫停供應電力,整個工作都交給較小的登月艙,而且登月艙的鋰電池(Lithium Batteries)原本只供應兩名太空人在月球停留其間使用,這時必須要支撐到重返前。由於登月艙擠進三名太空人,以致在4月16日時艙內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量大增,空氣濾清系統不敷使用。但由於指揮艙與登月艙的製造商不同,所以連空氣濾清系統規格也無法相容,於是JSC-FCC的人員發揮創造力,研究出一套整合的辦法。組員依照連絡員說明的程序裝配「自製」的空氣濾清系統,利用阿波羅月球裝(Apollo Lunar Suit)的軟管、膠帶、和其他設備的零散物件組合,甚至將一隻襪子塞進接頭處,在空氣濾清系統開始運作後,這套怪異的維生系統確實奏效。

返家的日子到了,4月17日麥丁利帶著以登月艙電力啟動指揮艙系統的程序到JSC-FCC,並隨即與阿波羅十三號連繫,由史威格起動指揮艙全部系統,航電系統沒有因寒冷而故障。原本在重返地球時帶著採集的樣品為酬載物,因發生勤務艙爆炸意外後無法登月,所以羅威爾和海斯帶著一堆寶瓶座號的「紀念品」進入指揮艙和史威格會合,關好艙門後將奧德賽號與寶瓶座號解鎖。羅威爾報告:「登月艙拋棄了!」JSC-FCC回答說:「好,再會寶瓶座號,我們謝謝你。」這是JSC-FCC人員對曾拯救阿波羅十三號三名太空人性命的登月艙告別頌詞。這批組員能平安歸來,麥丁利可說是功不可沒。在重返大氣層之前,史威格將指揮艙與勤務艙的連結解除並啟動RCS。這時羅威爾和海斯看到勤務艙的情形並將之拍照,組員看到勤務艙一側的蒙皮被炸掉,內部設備外露,損壞程度頗為嚴重。羅威爾在無線電裡說:「勤務艙有一邊完全不見了!」「損壞得最嚴重的部份,似乎在勤務艙底的天線附近,這真是一團糟!」美國海軍兩棲突擊艦硫磺島號(LPH-2, USS Iwo Jima)已在南太平洋作好準備,等待阿波羅十三號降落。十五分鐘後奧德賽號降落於海面上,驚心動魄的阿波羅十三號任務結束,耗時5天又22小時54分。

事後成立的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NASA阿波羅十三號意外發生的原因,除了勤務艙之外連登月艙也差點出意外。在升空之前的地面測試資料顯示,作為登月艙RCS燃料儲存的液態氦槽可能有隔溫不良的跡象,因此整個飛行路線經過調整以便測量槽內壓力。在勤務艙方面,裝在阿波羅十三號上編號10024X-TA0008的二號液態氧槽,原先裝設在阿波羅十號勤務艙上,基於維修因素而拆卸下來修改,卻在拆卸過程中受到損傷。這具二號液態氧槽在維修、改良並檢查確認無誤後,才裝上阿波羅十三號的勤務艙。在3月16日的壓力測試中發現到這具液態氧槽有管線阻塞的現象,在各種故障排除方案實施後還是無法解決。第二次測試在3月27日實施,發現阻塞現象又於同一具液態氧槽上產生,在KSC測試人員、北美‧洛克威爾公司、NASA三方會談後,決定用在槽內的電熱器蒸發掉殘留的液態氧,雖然奏效但電熱器也因此損壞。顯然,未達標準的零組件仍讓其升空,是造成這次意外事件發生的主因。

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Pictures)為紀念這個美國載人太空飛行史上,著名的「成功的失敗」任務,依據羅威爾的回憶錄《失落的月亮(Lost Moon)》,拍攝成電影並於1995年阿波羅十三號升空二十五年紀念日當天上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