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週後一架英軍的威米(Vimy)型雙發動機轟炸機,由亞克拉克(John Aclock)上尉駕駛於6月14日自美國出發,擔任領航員的是美籍的布朗(Arthur W. Brown)。在與外界隔離及濃霧的情形下,以16小時又28分完成困難的飛行,最後迫降在愛爾蘭的沼澤地完成任務。與NC-4不同的是以在大戰期間由英國維克(Vicker)飛機公司製造的威米重轟炸機加以改裝,以中途不落地的方式完成橫越大西洋的壯舉,因此獲得高額獎金,該機目前保存在倫敦科學博物館中。談到威米重轟炸機在1919年的航線探險任務中,還被英籍飛行員用來探勘南太平洋航線,可謂任重道遠。

參賽的英軍飛船R-34在史高特(G. H. Scott)少校的指揮下,於7月2日於蘇格蘭起程飛向紐約市,船上的觀察員是英國氣球偵察部隊的指揮官梅蘭特(E. M. Maitland)將軍。7月6日抵達美國長島時油量不足,發出求救信號向美方求援,美方臨時集結人員至長島最高處進行救援。於7月9日完成補給的R-34返回英國,費時72小時56分飛行3,200哩,這次越洋飛行促使美國軍方日後向英國採購飛船以執行海岸巡邏任務。

1924年兩架美國道格拉斯世界巡航(Douglas world cruiser)單發動機式雙翼機,以175日完成環球航線探勘飛行。在橫越大西洋的航空英雄中,令大眾印象最深刻的首推查理斯‧林白(Charles A. Lindbergh),林白原是航空郵件貨機飛行員,他決定以單人駕駛單發動機航空器完成3,600哩由紐約飛至巴黎的壯舉。林白評估前人的做法,並仔細計算航空器重量及內載燃油量。在經費有限的情形下,委託加州聖地牙哥市(San Diego)的萊恩(Ryan)飛機製造公司將其原有一架單翼機的產品設計大幅修改,重新製造一架尺寸較大的新機,並加裝長程飛行所需的裝備。加拿大籍的霍爾(Donald Hall)與林白在萊恩公司全力協助下在兩個內完成製造及測試,該型機可儲存林白預估可足夠飛行3,600哩的油料成為道地的「飛行油箱」。加長機翼及機身內並做了適合長程飛行及維持航程中飛行員清醒的修改,並選用新推出的萊特220馬力J-5星型發動機,林白將愛機命名為聖路易精神號(Spirit of St. Louis)。

1927年5月8日法國空戰英雄努尼瑟(Nungesser)及科里(Coli)自巴黎起飛,但不幸於大西洋上失蹤。在此同時林白的競爭對手,是企圖以三發動機福克機(Fokker Trimotors)橫越大西洋的理查‧拜爾(Richard E. Byrd),財力雄厚的拜爾對需以三名機員進行長程飛行的福克機有操作經驗。此時林白意識到競爭者越來越多,提前於5月10日啟程飛往紐約。在紐約他與其他競爭者均考慮於5月20日一同出發。林白與拜爾相互握手致意後,於0751帶著1,700公升的油料自紐約機場升空,21日晚間2200成功降落於巴黎機場。在33.5小時的航程中以平均時速118哩的速度持續飛行,抵達目的地時油料剩餘300公升。後來林白獲得美國國會贈勳及獎金,並成為航空演說家,並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及中小學課本中的教材。這次的飛行成就印證發動機在長時間運轉的可靠性,使航空器脫離表演的範疇,當時無線電地面導引尚未出現,也只有靠羅盤與觀星研判航向,再來就靠上天保佑了。

至於拜爾與三位機員,卻於起飛後42小時迫降在不列塔尼亞(Brittany)海邊,敗給了林白。拜爾是位著名的航空極地探險家,曾於1924年飛至格陵蘭(Greenland)。拜爾在1926年曾擔任領航員,貝涅特(Floyd Bennett)擔任飛行員,自挪威斯匹茲卑爾根(Spitsbergen)的國王灣(King’s Bay)出發,環繞北極飛行15.5小時,擊敗同時進行北極空中探險著名的飛船飛行者阿孟森(Roald Amundsen, 1872-1928),獲得國會贈勳。拜爾在1927年的“紐約-巴黎橫越大西洋比賽”失利後自法國返國,在雄厚財力支援下為下次空中征服南極積極準備中,先遣作業人員在離南極750哩外的羅斯冰棚(Ross ice shelf)建立一座名為小美國(Little America)的前進基地,以利自空中探勘人類前所未見的區域。拜爾於1929年10月再度擔任領航員,由包爾奇恩(Bernt Balchen)擔任飛行員以14小時成功的飛繞南極一圈。1930年拜爾官拜少將,負責管理美國海軍阿拉斯加及北極地區的軍務。拜爾帶領遠征隊探勘地球的最後淨土,並成為開闢兩極軍事及商業飛行航線的先鋒。

挪威探險家阿孟森是首位進入南極洲的人,1911年12月14日率領一隊雪橇隊進入南極,並全數安全返回。阿孟森很早就明瞭飛機在極地探險可擔任重要任務,於是在四十歲時成為首位考取飛行執照的挪威人。1925年一位出身富豪家庭的美籍探險家林肯‧艾爾斯沃茲(Lincoln Ellsworth)被阿孟森說服,計畫以兩架德製多尼爾機(Dornier)飛抵北極(拜爾是在次年)。進行北極飛行探勘時,一架多尼爾機機件運作功能異常迫降在雪地中,另一架多尼爾機則意外降落在北冰洋的大片浮冰上。一行六人花了數週的時間將冰整平,開闢出一條跑道供臨時起飛用,此次探險任務雖然失敗,但在北極圈絕處逢生並全員安全返航,舉世為之震驚。

次年阿孟森及艾爾斯沃茲與義大利飛船船隊指揮官諾比利(Umberto Nobile)組織北極航線探險隊,搭乘半硬式飛船挪威號(Norgey)再次由斯匹茲卑爾根出發,經過北極後橫越北冰洋飛抵阿拉斯加。雄心勃勃的諾比利於1928年籌組遠征隊,企圖再次飛航北極地區以進行多項探險任務,諾比利的遠征隊搭乘義大利號(Italia)硬式飛船出發,但飛船不幸於斯匹茲卑爾根北部地區墜毀,船身嚴重損毀,部份遠征隊的隊員失蹤,諾比利與隊員在寒風中熬了48天後終於獲得救援。至於阿孟森與諾比利雖在上次探險任務時相處的並不融洽,並宣佈自極地探險行列中退出,但當他接獲諾比利出事的消息時,即刻駕駛多尼爾機前去搜索義大利號,卻不幸的人機在北極圈失蹤。

愛蜜亞‧伊爾哈特(Amelia Earhart, 1897-1937)在眾多飛行員中是一個悲劇的化身。在出版業者與媒體的發掘炒作下,這位長像有幾分與林白相似的女子,於1928年被安排為首位搭機橫越大西洋的女性,一夜之間被塑造為新女性偶像。於1932年締造首位女性飛行員駕機橫越大西洋的記錄,也是繼林白之後第二位橫越大西洋的美籍飛行員。1937年年屆40歲的愛蜜亞與經驗豐富的領航員諾南(Frederick J. Noonan)一同駕駛洛克希德(Lockheed)哈蒙德式(Hammond)運輸機進行環球飛行,但飛行至新幾內亞(New Guinea)與豪爾島(Howland Island)間的太平洋時突然失蹤。著名飛行員失蹤的新聞在當時受到大眾矚目,近年曾有歐美民間飛行員循其航線模擬愛蜜亞的飛行情形,試圖找出失蹤之迷,但是愛蜜亞的失蹤原因至今仍是無法解釋。

俄籍的史考斯基(Igor Sikorsky)在移民美國後,於1930年生產世界首架最具實用價值的商用機S-42飛行快船式(Fly Clipper)飛艇,S-42具大型襟翼的新設計可於起降時獲得大幅升力,並具有可變螺距的加強操作性能。汎美航空公司(Pan America Airway)以S-42飛艇於1934年開闢太西洋包機航線,同時大西洋航空郵件運輸服務開始運作,在1937年以馬丁(Martin)M-130中國快船式(China Clipper)飛艇開闢太平洋定期航線。於1939年以波音(Boeing)B-314洋基快船式(Yankee Clipper)飛艇提供大西洋定期航線服務,每航次載客74人,航線涵蓋經紐芬蘭的北方航線及經到亞速爾半島的南方航線。至於曾定期飛航於大西洋航線的飛船,因1937年LZ-129興登堡號(Hindenburg)在紐約發生的意外而停航後,已被早期的越洋客機所取代。

由於許多飛行競賽及航空展的爭相舉辦,使飛機在速度及高度上不斷突破,也促使航空工業不斷進步。而特技飛行表演在各地巡迴演出,吸引了大眾的目光。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飛行競賽、航空展、特技飛行表演等航空活動,至今仍方興未艾並不間斷的定期舉辦。至於早期的人力機飛行風氣再度興起,近年來在高科技材料的助力之下,已數次成功飛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