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元節的起源
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游於天地之間。而農曆7月,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鬼月」。相傳在農曆6月30日,地府開鬼門,讓陰間的鬼魂(俗稱好兄弟)到陽間來,直到7月底才關鬼門。而農曆7月15,更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的節日。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稱之為「中元節」。

「盂蘭盆」一詞是來自佛經中「目蓮救母」的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本的意思是「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裡受苦的鬼魂」的意思。而中元節在道教是指地官赦罪之日,因此道士都會在這一天誦經,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野鬼。而因為「盂蘭盆」節以及「中元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渡眾生,時日一久,兩者之間的界線就逐漸模糊,形成目前這個以孝順、博愛為宗旨的節日─中元節。

中元節的傳說
相傳佛陀弟子目蓮尊者的母親生性吝嗇,又喜歡殺生,而且只要有僧眾上門,就命令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由於她的惡行,死後被打入阿鼻地獄,日夜受苦。目蓮得道後發現 母親正在地獄裡遭受餓鬼倒懸的苦刑。於是,目蓮千辛萬苦趕往地獄,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缽盛飯給母親充饑,但他的母親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就深怕其他惡鬼來搶,貪念一起,飯一到她口中就立刻變成火炭,無法下嚥。目蓮雖有神通,卻救不了母親,十分痛苦,於是他懇求佛陀明示解救方法。佛陀說:「你的母親生前罪孽太深重了,不是你一人之力可以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7月15日準備百味五果共同祭祀,才能解救。」於是目蓮舉行法會,誦經施食,終於解救母親的靈魂。從此以後,佛教徒們都會在這天舉行功德法會,為孤魂餓鬼超渡亡魂,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盂蘭盆節也因而具有教孝的正面功能。

另一則中元節的傳說則與紙錢有關。據說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後,生意興隆,賺了不少錢,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便向他學造紙的方法,但工天還沒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品質低劣,根本沒人買,兩夫妻就對著一屋子的紙張發愁。最後,慧娘想出了一條妙計。這天,鄰居們忽然聽到蔡莫家傳出了嚎啕大哭的聲音。大家趕過來一問,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斃死了。次日清晨,蔡莫當著鄰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來。一邊哭泣,一邊燒紙。燒著燒著,忽然聽到棺材裡有響聲。過了一會兒,又聽到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著:「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都呆了,最後終於鼓起勇氣打開棺蓋。慧娘就跳了出來,告訴鄰居,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讓她推磨受苦。因為蔡莫燒給她很多紙錢,所以小鬼們都爭著為她推磨。她又把錢送給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蔡莫故意的問:「我沒有給妳送錢啊?」慧娘就指著燃燒的火堆說:「那就是錢啊!陰間是以紙當錢的」。蔡莫一聽,馬上就去抱了兩大捆的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鄰居見狀,發覺紙錢有這麼大的用處,於是個個都掏錢來買蔡莫造的紙。消息傳開後,不到幾天,蔡莫家的紙全都賣光了。

由於慧娘還陽的這天是農曆7月15日,因此每逢這一天,人們都會給祖先焚香燒紙。這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中元節的習俗
普渡的型式又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7月初1到30,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度。舉行普度的當天下午,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俗稱「拜門口」。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7月15舉行,俗語又叫「拜七月半」,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

在普渡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孤棚,上面放滿供品。當普渡儀式完成後,大家就衝上前去搶剩下的供品。相傳此活動是怕鬼魂聚集流連不肯離開;而據說鬼魂要是看到比他還凶的人就會嚇得逃開了。搶旗就是搶高掛在孤棚竹竿頂端的紅色小旗,這枝旗被視為航海人在海上的護身符,能保佑他們平安歸來。

放水燈是為了通知水裡的幽魂(溺斃的鬼)來享用祭品。水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分為圓形燈籠和紙厝(房屋狀的水燈)兩種。水燈排是用木材紮成木筏上面再懸放燈籠。放水燈的遊行隊伍以樂隊為前導巡迴市街一週,來到河岸,並備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訟經致祭後再將水燈放入水中,相傳水燈流得越快,該字姓人家當年運氣愈好。

普渡結束寺廟會請道士、法師或歌仔戲班的人來跳鍾馗,藉鍾馗的法力趕走滯留當地的孤魂野鬼,此時一般民眾不敢在現場逗留,以免被煞氣沖到。中元祭禮隨之告一段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