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太空實驗室至國際太空站
1969年美國太空任務團隊向當時的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Richard M.Nixon)建議在阿波羅計畫結束之後的太空計劃發展方向,這些計畫包括了永久性太空站(Space Station)、可重覆使用的太空梭(Space Shuttle)及以無人太空飛行器探勘太陽系第4個行星的火星計畫(Project Mars),此三項提案均獲得批准。

NASA自1973年開始進行的太空實驗室計畫(Project Skylab),是美國繼阿波羅計畫之後所進行較具規模的太空飛行計畫,主要任務在於研究在太空中建立長期運作載人太空站的可能性,並提供科學家們一座研究關於地球、太陽系、宇宙和無重力狀態,對人類及物質相關影響的科學實驗室,是美國首座運行於繞行軌道上的載人軌道實驗室。

無人的太空實驗室在1973年5月14日13:30於39-A由農神5號(Saturn V)火箭發射升空,任務編號SL-1,太空實驗室1號(Skylab 1)任務順利的進入距離地面435km高的軌道。

任務編號的SL-2太空實驗室2號(Skylab 2)組員於1973年5月25日09:00升空,指揮官為曾飛行過編號GT-05雙子星5號(Gemini-V)與編號AS-507阿波羅12號(Apollo-12)任務的查爾斯‧康納(Charles Conrad)。科學飛行員(Science Pilot)為約瑟夫‧凱文(Joseph P. Kerwin)、阿波羅太空艙飛行員保羅‧威茲(Paul J. Weitz),當時太空實驗室的科學飛行員等於現今NASA太空梭任務上的酬載專家(Payload Specialist)。

任務編號的SL-3太空實驗室3號(Skylab 3)組員於1973年7月28日07:11升空,組員分別為指揮官亞倫‧比恩(Alan L. Bean)、科學飛行員歐文‧賈里歐(Owen K. Garriott)、阿波羅太空艙飛行員傑克‧路斯馬(Jack R. Lousma)。

任務編號的SL-4太空實驗室4號(Skylab 4)組員於1973年11月16日09:01升空,組員分別為指揮官吉拉‧卡爾(Gerald P. Carr)、科學飛行員愛德華‧吉布森(Edward G. Gibson)、阿波羅太空艙飛行員威廉‧波克(William R. Pogue)。

在這座太空實驗室上,每位太空人都有自己的房間,大小約跟電話亭一樣大,睡舖固定在牆上,此項任務證明人類能在太空生活工作一段長時間。執行駐站任務的太空人每天要自己整理艙內環境、倒垃圾、泡咖啡,他們的工作內容很像家庭主夫,唯一的好處是少了老婆的嘮叨!

自NASA在1973年建立了太空實驗室太空站後,三批進駐的太空人便利用58項科學儀器進行了270多項生物、醫學、太空物理、天文觀測、資源勘探和工藝技術開發等實驗,拍攝了大量的太陽活動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太空活動的各種生理反應。

在工藝技術開發方面,物理學家於無重力狀態進行的物質研究(Microgravity Material Research),可分析出物質構成的基本特性(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How Materials Are formed)及結晶、分子結構,進而發展一些高度複雜的材料,應用於先進的電子(Electronics)、結構(Structure)、發動機(Engine)和其他高科技軍事產品。

由16個國家合作的ISS自1998年11月起開始於軌道上裝配,ISS預定的裝配時程為7年,之後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意外延誤2年,目前的規模已超越了1970年代的太空實驗室。

ISS全長80m、寬約110m,重160ton,大小幾乎等於1座美式足球場,共分成6具精心設計和科技先進的實驗艙組及2具設施完善的生活艙組,提供太空人進行科學實驗與長期居住,並設有8具大型太陽能電池板(Solar Cell Panel)。艙內可供7名太空人及科學家使用,起居室和實驗室的面積相等於2架波音747-400客機內客艙面積的總和。預計在2012年完工之後,將具有更完備的實驗設施,使未來的太空科學研究有更進步的發展。

由於太空探險帶有國際競爭的情形,也會被國際政治因素而左右,在2008年8月俄國出兵喬治亞共和國(Georgia,中方譯格魯吉亞),和美國的外交關係交惡,就讓NASA憂心影響雙方太空合作的期程。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加入競逐,也讓太空探險的競爭白熱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