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1號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2006年2月透露,中國探測月球工程的第一步:繞月工程,將於2007年4月啟動,首枚繞月衛星嫦娥1號,將於2007年4月18日左右,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而嫦娥1號的各項酬載也研製完成,2006年3月進入酬載總裝與測試階段。

嫦娥1號重量約2000kg,操作壽期約1年。其酬載為6套共計24件科學探測儀器,包括數位立體相機、雷射高度計(計算月面高度)、成像光譜儀(探測物體空間結構及物理特性)、伽馬射線譜儀(深入月面30cm進行地質觀測),這些設備在中國皆屬首次使用。

探月「嫦娥工程」第一階段計畫預計花費人民幣14億元,僅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0000或1/40000;未來載人登月計畫的費用也僅占GDP的1/40000左右。歐陽自遠認為,不會對中國財政造成負擔。

發射載具初步選定為長征3號甲型(CZ-3A)火箭,將送入一個與地球同步的大橢圓軌道,然後進行脫離火箭的動作,接著衛星不斷變軌加速,並自動調整朝向月球飛行的姿態,直至到達環月軌道,整個過程約需10天。

嫦娥1號進入距月面200km的圓形軌道後,開始對月球進行三度空間影像、月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佈、月球土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間環境等多項探測工作。

其中探測月球土壤的厚度,結構與厚度,可初步估算出整個月球土壤中氦三(Helium-3/3He)的儲藏量。氦三原本大量存在於太陽噴射出來的高能粒子流─「太陽風」(Solar Wind)中。在超高真空的月球上,太陽風直接注入月表。經過46億年的日積月累,氦三在月壤顆粒表面蘊藏豐富。

由於月表經常遭受小型天體的撞擊,底部的月壤被挖掘覆蓋月表,接受太陽風的注入,使月壤層的氦三含量比較均勻。因此,從月壤層的厚度可估算氦三的儲藏量。

歐陽自遠認為,若將氦三作為可控核融合(另稱核聚變)能源燃料,將是人類社會長期、穩定、安全、清潔、廉價的燃料來源。因此,氦三被認為可能成為解決今後人類長期能源發展需求的重要資源。採用氘(Deuterium,註1)與氦三核聚變發電,全中國只需十餘噸氦-3,全世界也只需百餘噸,就能完全夠滿足每年的能源需求。

註1:氘又稱重氫(heavy hydrogen),是氫原子的同位素,氘原子核比氫原子核(只有1個質子)多了1個中子,天文學家推測可能是在宇宙誕生幾分鐘後產生的。

國際社會目前對月球探索的法律規範,稱為《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指導協定(Agreement Governing the Activities of States on the Moon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簡稱《月球協定》,1979年12月5日由聯合國大會通過,1979年12月18日開放簽字,1984年7月11日生效。協定條約共計21條,確立探索和利用月球資源的3項基本原則,包括月球應用於和平目的,嚴禁軍事用途;自由探索與國際合作;月球及其自然資源為人類共同的繼承財產。

但美、俄、中三國競相探月尋求新能源,也引發合法性爭議,而且諷刺的是,美、中、俄等目前具有探月能力的國家,均未簽署或批准《月球協定》,該協定也因此無法有效約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CASC,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第六研究院顧問戴證良在2007年3月15日透露,嫦娥1號曾計畫在2007年上半年發射,但由於一些工作環節因素,將發射時間推遲到下半年,大約會在9〜10月左右發射。中共國防科工委主任張雲川表示,發射時間的選擇,對於繞月衛星來說比較苛刻。為讓嫦娥1號能夠在地球、月球、太陽之間找到最佳的角度,使其順利進入繞月軌道,必須選擇一個最有利的發射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