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經過廣徵積極參與客家事務人士及全台客家鄉親意見後,於2010年9月10日宣佈農曆正月20日「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
「天穿日」是客家人獨有的特殊節慶,具深遠文化傳承意義。過去每逢「天穿日」,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一方面忙裡偷閒,另一方面也讓大地休養生息;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適度地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更能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經過廣徵積極參與客家事務人士及全台客家鄉親意見後,於2010年9月10日宣佈農曆正月20日「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
「天穿日」是客家人獨有的特殊節慶,具深遠文化傳承意義。過去每逢「天穿日」,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一方面忙裡偷閒,另一方面也讓大地休養生息;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適度地給予大自然修補恢復的時間,更能讓環境生生不息、資源永續發展。
傳統客家女孩名字的取法,可說十分簡單,扣掉不能改的姓及普遍使用在最後一個字的「妹」,父母的只要想好中間那個字,再把它塞進去,一個客家女孩的名字就取好了,譬如說黃橘妹、李完妹、吳丙妹、何春妹等,取名方式簡單、方便但略嫌「粗糙」,於是左鄰右舍有「妹」字的女孩一大堆。
喪葬禮俗
客家人以土葬處理身後事,因此出殯俗稱為「還山」。出殯之前必須點主、封棺祭奠,在靈柩前安置靈座,讓親友行祭;行祭之後,起棺準備出殯前往墓地,抬棺的人須是同姓的宗親族人。
「客家戲」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基本上是只以客語演出或全(或大部分)使用客家戲曲音樂的戲劇。當然,在客家人聚集的區域,看到客家戲的演出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大陸地區也有好幾種不同類型的客家戲。
客家人多半是在唐朝、宋朝時由中原遷來的,所以使用的語言也接近唐、宋時所使用的語言。接下來的中國受到元朝、清朝等外族統治,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大量地影響了中國北方的漢語系統,形成了今天所謂的官話。現行的國語就是官話體系中的一種──「北方官話」。
客家山歌一直是客家音樂的代表圖騰,不但是客家人對於生活經驗、生命情懷的一種表達藝術,更是客家族群凝聚族群意識的一種觸媒。如果沒有客家山歌,對於客家人來說,客家文化一定是一片淨空與空白。
主菜講究「鹹、肥、香」
客家菜的特色是具有鹹、肥、鄉三種特徵。南遷的客家人居住偏僻山地,生活貧困,主食鹹則可節省副食,高溫氣候下勞動,鹽分更不可欠缺。
客家傳統服飾源於漢族傳統的衣飾文化,男女服分上、下裝,為工作方便以衫、褲為主,男子日常生活、工作、勞動穿著對襟短衫俗稱「唐衫」,文人雅士穿著右開大襟的「長衫」也稱為「長袍」,「長袍馬褂」也是一般人的禮服。服裝顏色通常為藍色、青色、黑色或灰色等樸素色彩,以棉麻居多,下裝搭配腰身寬博的大襠褲,以腰帶繫綁固定。
台灣客家建築概述
台灣客家建築風格和中原截然兩異,整體而言,台灣的客家建築從中原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在空間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這一虛一實的2個空間所貫穿串聯的組合,「日字廳、曰字井」,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