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裝備
固定武裝為1門裝在機身左側的M61A1型20mm機砲,並可在翼尖及外側翼下掛架掛載4枚響尾蛇或天劍一型(TK-1)短程空對空飛彈;機腹中線則可掛載2枚天劍二型(TK-2)中程空對空飛彈。機身及翼下共有9處掛架(Pylon,又稱派龍),外掛重量約3750kg,目前中科院及漢翔公司人員正在建立F-CK-1射控系統的對地攻擊能力。

中山科學研究院(CSIST)已初步完成F-CK-1與國造空射雄風二型(HF-2)反艦飛彈的整合工作,但空軍對空射雄二沒什麼興趣,大量搭配空射雄二服役的可能性不高。至於對地攻擊能量的建立方面,根據空軍在1995年所做過的演練,由於F-CK-1對地炸射時具有良好的精準度,現已有部份戰機完成對地、對海炸射任務的戰備工作。

量產與服役
原本的安翔計畫所規劃產量為250架,第2批120架並準備換用後燃推力達12000lb(5443kg)的TFE-1088發動機,但後來因法國、美國相繼於1992年宣佈出售幻象(Mirage)2000-5及F-16A/B,使得產量大幅縮水,僅生產130架,而隨著取消量產第2批F-CK-1,TFE-1088發動機研發計畫隨著取消。

1993年11月22日,10架先導量產型F-CK-1正式交機給空軍清泉崗基地的種子教官中隊(427聯隊第7中隊)使用,代號合歡山計畫的換裝作業正式展開,同時服役30餘年的F-104G也正式除役。

由於1990年代初期空軍戰備壓力沉重,亟需新一代戰機填補F-104G遺留的戰力空隙,因此造成F-CK-1尚未完成研發驗證即開始生產部署,航發中心只好採一邊趕工製造,一邊改良的方式進行量產,但F-CK-1剛交給空軍使用時,空軍即發現許多製造上的瑕疵,如機身蒙皮脫落等,而當時各零組件也尚未標準化,譬如機砲口就出現4種型式,不同飛機間的零組件也無法共用,造成後勤維修困難、妥善率不佳,因此早年空軍飛行員對F-CK-1的怨言頗多。

1994年12月28日第1個F-CK-1戰機中隊(8中隊)正式成軍,28中隊則於1995年11月22日成軍;1997年4月15日,第1個F-CK-1戰機聯隊正式舉行成軍典禮,清泉崗基地427聯隊全數換裝完畢。

隨著操作時數增加,空軍不斷發現問題,航發中心不斷解決問題,現今的F-CK-1戰機妥善率(Availability,註2)已趨於穩定並達到成熟階段;空軍曾密集「操」過返廠改良後的F-CK-1戰機,已達到令空軍的空地勤人員滿意的成績。

註2:此為計畫性維修系統(PMS, Planned Maintenance System)的系統效率指標,通常做為艦隊、飛行中隊或裝甲車部隊的統計數據,由妥善率可看出1個艦隊、飛行中隊或裝甲車部隊的維修狀況。

而第2個裝備F-CK-1戰機的單位為台南基地443聯隊,1998年2月19日,台南基地的第1中隊成軍;1999年1月7日,台南基地的第2中隊成軍;1999年7月7日,隸屬台南基地的第3中隊成軍。

F-CK-1最後1架量產型戰機(編號1503,序號88-8135)於2000年1月14日完成組裝工作,在2000年1月15日全數交機完畢,總產量為131架量產型機與4架原型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