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15日,因此每逢正月15日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15日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而在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15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15日張燈結綵的習俗。另外,依照佛教說法,東漢明帝時僧道於正月15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勝利,明帝便下令於正月15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唐朝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有又稱「燈節」、「燈夕」。
至於元宵節的由來,台灣的民間傳說為約2000年前,佛教傳入我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
另外,道教觀點認為上元節是延襲道教的陳規而來的。唐代以後有所謂的「三元日」,即上元日(天官賜福日─農曆元月15日)、中元日(地官赦罪日─農曆7月15日)、下元日(水官解厄日─農曆10月15日)。而「三官」指的是,天官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洞靈元陽紫薇大帝(堯德配天)、地官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洞清元虛大帝(大舜耕地)、水官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洞陰元光大帝(大禹治水)。傳說三元日,恰好是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的誕辰,這三神主宰生老病死、命運氣數,人們為了祈求賜福,所以在「上元日」,既張花燈,也拜三官。上元節乃由原本單純民俗意義上的求吉、禳災、袪邪,進一步強化,成為民間最具宗教意義的節慶之一。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
正月15日是上元佳節,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民間認為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廟都在凌晨舉行盛大的儀式加以慶祝,祭品儀式就如同初九慶祝「天公生」一樣,也都演大小棚的戲,請道士唸「三界公經」。
吃元宵(即湯圓,因於元宵節吃食,故名)
元宵節期間,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並不是元宵,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麵食和烤餅,一直到宋朝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稱元宵,而稱「浮圓子」或「湯圓」等。後來,由於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食,因此,就將之稱「元宵」。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裏面包餡的則稱為「元宵」。
元宵所包之餡有甜有鹹:甜的內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棗泥、桂花、白果…等等;鹹的內包如豬肉、火腿、蝦仁、咖哩..。至於作法則南北不同:北方以餡沾粉,用篩子一層層滾出來(搖元宵);南方則以糯米皮包餡,用手搓圓成型(包元宵)。由於台灣沒有地域的限制,因此,南北的元宵都可以吃到。
迎玄壇爺遊境(炸寒單爺)
「迎玄壇爺」遊街的習俗,或稱為「炸寒單爺」,又稱「走佛」,是台灣元宵夜特有的習俗,早期流行於台灣各地,近年來則盛行於花東。相傳玄壇爺為商臣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掌管消災去禍、保平安、進財寶,俗稱「武財神」。上元夜將其神像安置於竹椅上,縛兩根木棒作轎(稱為椅轎),由四個赤膊壯漢扛抬,鳴鑼遊行,到各商家門口,必燃放爆竹相迎,並將爆竹投向壯漢,大漢不能露出害怕神情,因為有神氣保護。
一般稱說玄壇爺怕寒,所以擲爆竹使抬轎者身體發熱然後將熱傳給玄壇爺取暖;不過由於迎玄壇爺就好比是迎財神,因此很受商家的歡迎。另有一種傳說,認為寒單爺是一個魚肉鄉民、無惡不做的惡霸,大家對他恨之入骨卻苦無良策對付他。有一年元宵節,眾人設計把他灌醉後,一起點燃鞭炮向他投去,將他炸死。炸寒單爺的活動,相傳日據時期,在台北大稻埕、宜蘭頭城以及花蓮玉里等地都有炸寒單爺的活動,不過日期並不在同一天;光復以後僅有在花蓮玉里、台東、台北野柳、北投地區仍保存著這項習俗。民國88年(1999)的元宵節則在台東市馬蘭榮家舉行炮轟肉身寒單爺的活動。
燈節或燈會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最佳表徵。
唐代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傳統花燈以竹、木、藤或麥桿為燈架,以紙、絹或其他布料糊裱而成,造型生動有如各種動物、各式人物甚至戲曲;而近年來塑膠燈及造型單調的圓燈,取代了原本多采多姿多變化的燈市,但可能亦是未來的主流;台灣民間將花燈稱為「鼓仔燈」,是因為花燈的形狀,在最初上市的時候,多仿自鑼鼓而得名。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但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製的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飛機燈等,另一類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白蛇傳、二十四孝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每年全省各地的寺廟,如萬華龍山寺、北投關渡宮、松山慈佑宮等都會展出各種花鳥人物造型的花燈供遊客觀賞。民國67年(1978),政府更將元宵節訂為「觀光節」,組成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吸引外國觀光客到台遊覽,早期具代表性的就是在中正紀念堂四周圍人行道上所展覽的「台北燈會」,後移至國父紀念館、花博公園、西門町中華路舉辦。主辦單位花費大筆的經費,由廠商、民間團體贊助的花燈,配合十二生肖的輪替,更換主題,展出千萬種光彩奪目的花燈,加上電子科技與聲光的配合,民俗才藝的表演,每年都吸引上萬的人潮。
新北市平溪放天燈
台灣元宵節的民俗活動著名的有所謂的「北天燈、南蜂炮」,而號稱為北天燈的則是指新北市平溪區(台北縣平溪鄉)十分村的放天燈活動。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原用來傳遞訊號,後來漸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動。
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日治時代曾以此作為逃避日軍侵略的訊號,使這項活動別具歷史意義。天燈施放的原理與熱氣球相似,施放時點燃燈腳下的油料,待熱氣充滿紙袋後,天燈即冉冉上升。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台南縣鹽水射蜂炮
「放蜂炮」是台南縣鹽水鎮200多年來,為春節的尾聲帶起另一個刺激狂熱高潮的特有民俗慶典。鹽水原名月津,清代雍正年間曾是重要的商港,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譽,後因河道淤塞,使盛極一時的鹽水港成為歷史名詞。
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肆虐,死傷無數,於是在農曆正月13日關聖帝君聖誕之日,迎出當地武廟中的關公神像繞境驅邪,民眾則在神轎所到之處大燃鞭炮以助神威,如此延續三天至元宵節才歇止,更在元宵節次日,猖獗20多年的瘟疫居然奇蹟般的消退。從此以後,鹽水人為了感恩,便在元宵夜燃放煙火、鞭炮,久而久之,成為當地盛大的傳統盛典。
蜂炮又稱「蜂仔炮」,作法是先釘個木架模型(蜂仔炮城),再把一支支的沖天炮排放在模型上並加以固定,每支炮及煙火的引火點都接在同一條引線上,引燃後一支支的沖天炮拖著長長的光尾激射而出,夾雜著噓噓的聲響,如同成群的蜜蜂,這便是蜂炮名稱的由來,而每年來自台灣各地的民眾湧入鹽水鎮,來度過一個緊張又刺激的元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