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新聞社(China News Service)2007年1月5日報導,中國自主研製的第3代殲十單座型戰機於1月5日在北京舉行的記者會中正式公開亮相,備受國際媒體矚目。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簡稱中航一集團,AVIC I)副總經理顧惠忠在記者會上表示,殲十「猛龍」戰機設計上分為單座型(J-10A)、雙座型(J-10B)兩種,並大量採用先進的技術、製造工藝,戰機的性能先進,對有效提高解放軍空軍防衛作戰能力,加快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及鞏固國防具有重大意義。

中航一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兼副總經理耿汝光表示,在過去1年中,一航集團在國防產品方面呈現了重點型號的「三大跨越」,即研製成功殲十戰機,顯示了中國軍機從第2代跨越第3代;研製成功「太行」發動機,顯示了中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2代跨越第3代;研製成功新一代空對空飛彈並裝備部隊,顯示了中國空對空飛彈從第3代跨越第4代。

耿汝光說,「三大跨越」的成果展現和機載系統的升級換代,使中國成為第4個能同時自主研發先進戰機、發動機和飛彈的國家,縮短與西方國家的航太科技差距。

發展過程
成都飛機公司(CAC)研製的殲十戰機,是中國在1980年代初為對抗當時蘇聯的MiG-23、MiG-25等戰機,所研發的空優戰機,內部代號「十號工程」或「新殲(XJ)」,其計畫實施時間上大約與台灣的IDF戰機計畫同期。

在1980年代中期,以色列因美國施加的政治壓力而放棄研發多年的少獅(Lavi,或稱雄獅)戰機,為了不讓辛苦的研發成果白費,以色列飛機公司(IAI)當時也曾找上正在發展新世代戰機的台灣尋求合作,但因某些因素遭否決,轉而向中國尋求合作機會。中以兩國的研發工作分配:以色列負責氣動力外型設計、中國負責系統整合及最後量產、銷售決策等。

1986年「十號工程」單座型戰機研製計畫啟動,由總設計師宋文驄領軍,成都飛機設計所負責研發,成飛公司負責飛機製造;1997年11月,殲十單座型原型機(編號1001)出廠;1998年3月23日,殲十單座型機首飛成功,並在成飛總廠陸續進行系統調整試飛;1999年12月20日,數架殲十原型機轉場至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630所,CFTE),進行性能鑑定與試飛;2000年春季,殲十軍規改裝試飛任務完成,並自同年5月1日起開始數架同時密集試飛;2000年夏季,進行殲十的彈射椅系統測試;2000年,殲十雙座型機研製計畫啟動,由楊偉擔任計畫總設計師;2002年6月28日,2架預產型的首架單座型機首飛成功;2002年夏季,殲十單座型原型機轉場至解放軍空軍西北試飛基地進入射控、空對空、空對地武器試射與系統驗證;2002〜2003年間,完成大攻角(約30∘)的試飛科目;2003年春季,實施射控雷達空載運作測試;2003年夏季,完成空中加油的受油系統測試;2003年12月底,完成中國自製PL-11及俄製R-77空對空飛彈試射;2004年春季,殲十單座型原型機完成試飛作業,通過解放軍空軍的適航認證;2005年初,殲十雙座型原型機(編號1002)完成試飛作業,通過解放軍空軍的適航認證;2005年底,擬替代進口裝備殲十的大推力「太行」渦輪扇發動機設計定型,同時首支作戰中隊具備初級戰力,預計在2007年具備空對空戰力。

成飛公司總計生產了7架供飛行測試的原型機(編號1001〜1007)和2架地面測試平臺(編號1008〜1009)。預產型機生產了7架(編號1010〜1016),供解放軍試飛訓練中心測試和評估用。先導量產型60架,正陸續交機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