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Mother's Day)正式被各國所慶祝的歷史雖約80多年,但以一個正式節日來表達對母親崇高敬意的觀念,卻可追溯到古代。歐洲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都會舉行「春季節日」,以表達他們對「母親神」(泛指女性神)的崇敬。
後來,在中古世紀的英國,四旬齋(為紀念耶穌在荒郊的禁食,而舉行的絕食齋戒或懺悔的宗教活動,約在每年2月底至4月初)的第4個星期日,即所謂的「母親日」。當天,長大的孩子必須帶著禮物回家送給媽媽。
母親節(Mother's Day)正式被各國所慶祝的歷史雖約80多年,但以一個正式節日來表達對母親崇高敬意的觀念,卻可追溯到古代。歐洲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都會舉行「春季節日」,以表達他們對「母親神」(泛指女性神)的崇敬。
後來,在中古世紀的英國,四旬齋(為紀念耶穌在荒郊的禁食,而舉行的絕食齋戒或懺悔的宗教活動,約在每年2月底至4月初)的第4個星期日,即所謂的「母親日」。當天,長大的孩子必須帶著禮物回家送給媽媽。
民國33年3月3日至8日,中華民國駐印軍(Chinese Army in India)獨立戰車第1營M3A3輕型戰車部隊在緬北孟關/瓦魯班地區,擊滅日軍第18師團所部,並衝破其師團指揮部,迫使日軍退出胡康河谷,造成了反攻緬北以來首度的大捷,這段戰事,以裝甲兵在叢林中行動與出擊,不但未受困難地形障礙影響,甚且創下克敵致勝佳績,為中外戰史所僅見。是為我陸軍裝甲兵優良傳統之肇始,政府遂明訂3月3日為「裝甲兵節」,以資紀念緬懷。
一一三空戰
時間:民國56年1月13日13:02
民國47年(1958)8月23日傍晚18:30左右,中國人民解放軍(People's Liberational Army, PLA)在金門對岸的廈門、圍頭、蓮河、大小磴及煙敦山等地區,集結340餘門各式火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國軍駐防大小金門、大膽、二膽及其他小島展開地毯式砲擊,同時運用海上與空中武力,企圖切斷國軍一切外援,試圖奪取金門,掀起了震驚國內外的「八二三砲戰」。
解放軍此舉不但曝露其「血洗台灣」的野心,更點燃1950年代民主國家與共產體系兩大壁壘對抗的冷戰(Cold War)導火線,金門此座海上小島,一夕間被推上歷史舞台,迎戰最嚴苛的戰火考驗。
民國45年(1956)7月21日,空軍第四大隊奉命派遣F-84機4架攻擊東沖島附近共軍砲艇;分由少校指導員牛迅(1號長機)、中尉飛行員于礎(2號機)、上尉作戰官蔡雲輝(3號機)及中尉飛行官歐陽漪棻(4號機)等四員駕駛,於12:17長機發現10點鐘上方有不明機約7架,遂令各機成戰鬥隊形做剪形交叉轉彎;轉彎後長機發現該批共機一部分跟蹤3、4號機,另約4架由西方向1、2號機俯衝而來,1、2號機立即向東飛行並降低高度,拋棄外載彈藥。此時跟蹤1、2號機之共機,向上拉升,1、2號機即行左轉,欲跟蹤共機,惟距離已遠,亦未見其他敵機,稍頃乃呼叫編隊機至集合點集合(馬祖東海面);長機於急轉彎中,與2號機失散,遂逕向集合點飛去。
3、4號機交叉轉彎後,繼續左轉彎,並拋棄外載彈藥,時共機兩架向4號機開砲射擊,4號機乃用高G轉彎,轉至3號機內側,同時降低高度一圈,後未見3號機,但仍見共機尾隨於後,復用「+8」G之轉彎脫離共機,適時發現3號機正於前下方,並見上方有共軍米格機一架,對頭飛行;4號機乃拉起機頭向其攻擊一次,脫離後做破S追趕3號機,正當會合時發現共軍米格機兩架,在7點鐘上方(北茭東北海面),3、4號機做交叉轉彎與共機纏鬥,空戰3分鐘。此其間,4號機曾分別對兩共機攻擊,見共機第一架左、右翼根處中彈甚多,當4號機在3號機之左後方時,位於北菱東南石礁上空,高度約4000呎,又發現後方有共機兩架向其攻擊,乃呼叫「急轉」,在急轉中,共機改變攻擊目標,跟蹤長機,時共機距3號機很近,且連續發炮射擊,4號機乃呼叫3號機立即上升;3號機於上升後向右急反轉甩脫共機,復向左轉,共機亦拉升脫離,復向3號機俯衝攻擊,此時4號機已轉至該共機後方,進入跟蹤曲線,共機似未發現,在有效射程內向共機射擊,旋見共機起火爆炸,墜入北菱東南海中,12:35空戰結束,12:58十二安全降落新竹基地。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說法很多,但根據史籍,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文帝是在大將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而戡平的日子剛好是正月15日,因此每逢正月15日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正月又稱為元月,稱夜為「宵」,正月15日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夜,所以,漢文帝就把它定為「元宵節」,又稱「元夜」或「元夕」。而在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15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15日張燈結綵的習俗。另外,依照佛教說法,東漢明帝時僧道於正月15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勝利,明帝便下令於正月15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唐朝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有又稱「燈節」、「燈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