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以「母愛」為主題的小說,是日本專欄散文作家Lily Franky第一本長篇小說,自2005年出版後即在日本大為熱賣,佳評如潮,自2005年6月第一刷出版銷售至今已破210萬冊,並改編成電影於2007年4月在日本上映,緊接著9月在台灣上映。

也可說是作者前半生的自傳體小說,從小時候3歲前與父親、母親一家三口共住的記憶,一直寫到母親罹患癌症至過世,用點點滴滴的生活紀錄側寫母親對兒子無盡的愛與關懷,全書行文令人笑中帶淚,文筆幽默感人。不僅寫母親的親情,也寫與阿嬤、外婆的祖孫之情,以及在那個物質不富裕的時代,兒時玩伴的父親對自己的關懷。

Lily Franky本名中川雅也,是經常出現在日本電視綜藝節目的專欄散文作家。關於「雅也」這個名字的由來在小說中也有提及,是母親為兒子留下的紀錄,甚至連出生時的臍帶都保存下來了。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替兒子做了這麼多事!到了死後還給予孩子力量,讓孩子在母喪之日還能寫出令人開懷大笑的評論偶像明星的文章,並畫好插畫準時交稿。這就是母親,活的時候要保護孩子不受苦,死了也希望繼續保護孩子。

1963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的Lily Franky,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集散文家、小說家、專欄作家、繪本作家、插畫家、藝術指導、設計師、詞曲作家、演員、無線電導航員、攝影家等於一身,擁有多種面貌,自由穿梭、活躍於各種領域之中。原著的日文版裝幀,就是出自這位多才多藝的作者之手。

電影的劇情描述敘述原著作者中川雅也(小田切讓飾),在他前半人生中與母親相處的回憶,有時候還加上他老爸。

中川榮子(內田也哉子飾年輕時的老媽)是個很平凡的母親,在兒子雅也3歲時,便帶著他離開丈夫,獨立撫養著他。為了生計在小吃店辛勞地工作著,總是忙碌,臉上的笑容卻不曾失去。即使兒子功課再爛,也不會拿成績單大作文章;買東西永遠不會想到自己,只想到兒子;煮再多菜還是怕兒子吃不飽。

然而兒子對這樣的一個母親,總要等到分離才想起應該要珍惜。當時15歲正值叛逆期的雅也,在坐上火車前往寄宿學校時,看到母親準備的行李裡,全新的衣褲跟夾在裡面的1萬日圓,感動得一邊吃著便當一邊哭了起來。

到了大學,雅也仍是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眼看母親咬牙攢錢,只為了供他上東京讀大學的學費,除了偶然而生的愧疚,日子也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下去。

留級、畢業、失業一陣子、茫然沒有人生目標、懷疑何時靠插畫與寫作養活自己,在經歷了這些事情後,長大後的雅也心裡清楚得很,仍然站在自己身後默默支持與付出的,還是母親。還有!有時候還有父親(小林薰飾老爸)。雅也的「老爸」,與太太孩子間帶著距離,卻仍有著說不出口的情愫與關懷,也在某個程度上反映了在東方社會下,男人所身兼的「父親」在家庭中的特殊性及難處。

然而,有機會家人再住在一起團聚時,卻是在15年後,當年老的母親(樹木希林飾老年版)得了胃癌之時。那是一段永遠都嫌太短的快樂回憶,雅也的母親雖然年老但開朗個性與精湛廚藝依舊,總能為雅也的小公寓招來一大群朋友,擠得暖烘烘的。在電影中,雅也的女友(松隆子飾小惠)具有關鍵性地位,是個沉穩的女孩,以微妙又敏銳的表達方式,靜靜地守護著雅也及母親之間的羈絆。

那一丁點的幸福時光,幾乎要使雅也忘了死神的逼近。最後的一刻終於到來,雅也怎麼也忘不了母親臨終時的模樣,拚了命地用快不能動的嘴唇,不放棄地想在最後留點什麼給他。而他卻什麼也來不及為她做,連她最想走上一遭的東京鐵塔也沒能帶她去。

東京鐵塔建於昭和33年(1958),塔高333公尺,33333是東京鐵塔讓日本人記憶深刻的數字。耗費27億日圓、花一年半建造的東京鐵塔,主要功能是供電視公司和廣播公司使用的電波發射塔。這座東京的地標,也是觀光客必訪的著名景點,也是許多日本人年少時的回憶,至2008年12月23日開業50年紀念日當天為止,造訪過的遊客已超過1億5700萬人次。

參與此部電影的知名日本演員眾多,像是小泉今日子、仲村徹、宮崎葵、寺島進、柄本明、板尾創路等,由於原著的感動便決定要參演,即便是個小角色也甘之若飴,也創下日本電影界一個難得的記錄。譬如說,宮崎葵飾演廣播公司的節目主持人。

片中最讓我感到不忍的,就是雅也的母親榮子,在接受化學治療後產生副作用的痛苦過程。雖病魔纏身,但仍抱著一顆開朗樂觀的心去面對自己的生命還有週遭的親朋好友,令人動容。所以,不要讓自己在將來產生「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在工作之餘多多的陪陪家人,即使是說說工作的事、心事也好,因為最瞭解自己的還是家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