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特色(一)
台灣原住民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每年11至12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

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口簧琴是原住民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