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民間減碳活動推廣
前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在美國發起「週一無肉日」。長期茹素的作家蘇小歡,是台灣「週一無肉日」行動的發起人之一,他與生態攝影家徐仁修、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胡雅美2009年9月21日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倡導「每週一天不吃肉」。

據2009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報告,畜牧業排放的甲烷占全球總量60%,其來源是牛隻、牛糞,而甲烷對地球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72倍。經濟發展帶來肉食消耗增加,畜牧業興盛助長地球暖化是不爭的事實。

每個台灣人每年只要有3天不吃肉,可減碳20萬噸,經濟部工業局年度的15萬噸減碳目標也可達成。比利時的根特市(Ghent)已於2009年5月規定每週四為「無肉日」,台北市議會也正在規劃成為「週一無肉城市」,可望成為全球第2。

大家每天吃的食物與碳排放有關,「碳足跡」指個人、團體或國家的日常活動或產品製造過程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進口食品的碳足跡一定比本地食材高,已有不少國家設計碳足跡標章,協助民眾選擇。

1990年代英國學者提出「食物里程」(Food Miles)概念,指食物由生產端送到消費者手上經過的距離。食物里程愈高,代表食物經過漫長運送,交通工具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愈多;相反地,愈是當地、當季的食物,食物里程愈低。

台灣物產豐富,美食不需遠求,民眾在地消費、盡量吃當季農漁產品,不只能幫助台灣的小農,且食物里程低的食物不用保鮮、防腐等加工手續,運送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也較低。

2009年12月12日是「全球抗暖化行動日」,全球數千個團體,選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進行期間走上街頭,表達對暖化的憂心,台北街頭也不孤單。

來自蘇格蘭的英語教師愛力克(Alec)和琳恩(Lynn),在網路發現全球上百個國家串連發起「350」活動,警告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若超過350ppm(百萬分之一),將威脅人類生存。於2009年10月在台北發起「350遊行」,號召上百人上街排成「350」字樣,與全球行動者串連。

兩人與環保團體在12月12日又發起聚集數百人的燭光晚會,經過10月的活動後,台北已有愈來愈多人瞭解「350」的訴求,希望聚集更多人關心暖化問題。

此外,1970年4月22日發起於美國的「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展現驚人草根力量,2010年將屆滿40週年。當年美國國會在民間壓力下通過《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等環境法案,美國政府成立環境保護署(EPA)。1990年,「世界地球日」變成全球性活動,當天共有141國、超過2億人參與遊行示威,環境運動成功吸引全世界目光。

全球暖化議題正夯,民間若能持續關注地球暖化,一己之力也可累積成龐大的改變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08222000 的頭像
    liu08222000

    遨翔寰宇 神采飛揚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