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子島
社子島三面全被河川所包圍,為沙洲地形,1950年代雖有延平北路與外界聯絡,卻因淡水河、基隆河及中山高速公路所形成阻隔,在經濟建設發展上與鄰近台北市區有一段距離。

目前尚保持低度開發狀態的社子,因歷年的淹水問題,也致使其地價相對於鄰近要來得低廉,區域內仍到處可見初級農業與各種工廠。由於社子因其形狀似葫蘆,而又稱葫蘆島,然實際而言,葫蘆島並非島嶼之意,一般當地人稱延平北路5段為葫蘆堵(音DO),為三角洲狹隘之處。

社子島防洪計畫在2007年底已獲經濟部水利署同意,台北市政府已將相關防洪計畫提交經濟部水資源審議委員會審議,再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社子島開發案即可正式實施。

由於社子島現有防潮堤未達到防洪保護標準,因此台北市政府決定先行改善現有基本設施以及景觀,包括改善灘地景觀、擴建抽水站、腳踏車道入口意象、基隆河左岸社子島河岸保護改善工程,以及洲美大橋士林端腳踏車牽引道新建工程等。

河畔堤防與聯外橋樑
台北盆地位於淡水河下游,由於地勢低窪,在颱洪時期常易氾濫成災。依據1960年代台北地區防洪計畫,近年淡水河、新店溪右岸、基隆河南湖大橋下游堤防已陸續興建完成,其餘洲美、關渡及景美溪部分河段也將逐年築堤,未來完成後將使目前已達200年防洪標準之堤防長度由86000m,增加至約121000m,以達到台北都會區整體防洪保護效果。

昔日土造、磚造的人性化矮堤,演變為今日鋼筋水泥外加環河快速道路的高聳堤防;舊日傳統的渡船頭,也被各式現代化的跨縣市聯外橋樑所取代,如光復橋、華江橋、台北橋、重新橋、中興橋、忠孝橋等。

大稻埕碼頭
1684年(清康熙23年)台灣納入清王朝版圖,閩、粵漢人大舉渡海來台墾荒。18世紀上半葉,由於當時因農田水利技術的改進,台北盆地快速拓墾,使旱園化為水田,稻作產量增加,提高土地的經濟價值。而台北盆地隨著農墾的開展,水利灌溉設施也逐漸開闢,灌溉的農地最大可達1千甲地以上。

淡水河系除可提供農田灌溉用的水源外,由於河系主要支流在台北盆地的河段較緩,流量也較穩定,故可航行船隻。隨著農墾擴大、人口增加,經濟交易日漸頻繁,沿河市街如新莊、艋舺逐漸發展形成。直至1860年(清咸豐10年)之後,開港通商使台灣進入世界經濟市場,主要輸出產品以茶葉、糖及樟腦為大宗,且由淡水港出口;而洋行所在的大稻埕,也因茶葉的興起而成為新興的市街。

大稻埕原是平埔族原住民「圭母卒社」的聚落,1709年(康熙48年),當時在台居民陳賴章向政府申請官方開墾,以開拓大加臘堡地區,包含了大稻埕一帶,漢人才漸漸進入此地,開始了農業生活,當時此地設有大型曬穀場供居民使用,此為「大稻埕」地名之由來。

大稻埕的範圍為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西臨淡水河,東至重慶北路,往北是大龍峒,往南經北城門進入城中區,出南門後到艋舺。而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5號水門處,環河北路與民生西路口。

英、美等國商人在大稻埕沿河的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設立洋行,而外商鼓勵北部農民大量種茶以便銷往國外;在外國洋行帶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促使大稻埕更為繁榮;劉銘傳在擔任台灣巡撫期間,劃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並改善貨運、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等設施,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

近百年來,因基隆河上游採金、煤礦,提高河川含沙量,且由於盆地四周山地大量墾殖,造成水土流失並沖積河道,而淡水河口海潮更增加流沙的沉積作用;加上貿易量大增和造船技術的改進,運載量大、航速快的汽船漸取代傳統帆船,且隨著台北經濟、政治的發展,淡水河逐漸無法勝任現代航運的需求。

現今的大稻埕,在台北市政府規劃下於特定節日舉辦煙火活動;此外,附近的「大稻埕歷史街」為著名景點,「海關博物館」展示著各國的海關制服以及相關文獻、文物,附近的永樂市場、迪化街更有著許多充滿人文風情的建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