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神系列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太空系統部門的前身──洛克希德太空系統公司,在1959年10月成功發展SM-65/CGM-16擎天神式洲際彈道飛彈(Atlas),並於1960年完成部署,隸屬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為美國空軍當時唯一在役的洲際彈道飛彈。

擎天神式洲際彈道飛彈全長47.5m,直徑3.04m,鼻端減阻罩長11.6m,酬載重量1500kg,空重16200kg,升空重19700kg,射程8000km。飛彈為2節式設計,第1節使用1具海平面淨推力26500kg的洛克達因公司製MA-5液態火箭發動機,其採用RP-1煤油(Kerosene)與液態氧(Liquid Oxygen)為推進劑;第2節使用2具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製RL-10A-3-3A發動機,海平面總推力14800kg,以液態氧及液態氫(Liquid Hydrogen)為推進劑。

由於擎天神飛彈的推進劑必須使用超低溫的液態氧與液態氫,只能在發射前進行緊急裝填,且整個燃料裝填工作需耗時十幾個小時甚至1天以上,在軍事上無法應付緊急狀況,況且,此時飛彈直立於發射臺上,在亳無防備的狀態下進行發射前讀秒,極易遭受敵人的先制攻擊與破壞。

因此,擎天神飛彈在服役數年後,即被第2代洲際彈道飛彈取代;而原有之飛彈載台則改用在太空計畫用途上,如NASA在1958年展開之單人載人太空艙飛行的水星計畫(Project Mercury),就是選用修改後之擎天神火箭為載台。目前NASA及美國空軍在發射人造衛星時,部分仍然使用這一系列火箭,並持續加以改良,希望能用較太空梭節省許多成本的方式來發射衛星。


擎天神/半人馬座號
由擎天神D型飛彈(Atlas-D)發展而來的擎天神/半人馬座號(Atlas/Centaur)運載火箭,自1960年1月31日水星計畫的MR-1測試任務起,至1989年9月25日搭載美國空軍的軍事衛星,執行最後一次升空任務為止,總計68次的飛行任務,57次發射成功,11次失敗,任務成功率83.82%。

擎天神/半人馬座號的性能諸元與擎天神式洲際彈道飛彈相同,第1節火箭發動機更換為RL-10-5型液態火箭發動機,海平面淨推力37038kg,酬載重量增至1800kg,可將酬載物送入180km高的軌道。

在這段期間,擎天神/半人馬座號火箭執行了美國空軍軍事衛星、以及NASA的載人太空軌道飛行與太陽系科學探勘的發射任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964年11月28日,序號AC-4的擎天神/半人馬座號火箭搭載著水手4號(Mariner IV)探測船,自佛州卡那維爾角(Cape Canaveral)的發射中心升空,前往水星執行探測任務。


擎天神1號
擎天神1號(Atlas-I)火箭改良自擎天神/半人馬座火箭的構型設計,使用相同的基本組件(推進器段和第2節火箭部份),以節省研發成本,在性能諸元上也與擎天神/半人馬座號相同。但在導引控制系統做了重大改進,重點在於可替換的模組化飛行控制單元(FCU)與飛行電腦聯結的數位資料匯流排(Data Bus)。

1990年7月25日,編號AC-69的擎天神1號火箭首次升空,攜帶著可觀察地球磁場變化的「輻射綜合效應觀測衛星」(CRRES)進入軌道。在通過初次的測試驗證後,便製造了18枚擎天神1號火箭,以供NASA與美國空軍使用。在1997年4月25日的最後任務中,編號AC-79的擎天神1號火箭,攜帶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署(NOAA)的GOES-10號地球資源觀測衛星(GOES)升空。總計擎天神1號11次的飛行任務中,8次發射成功,3次失敗,任務成功率72.73%。


擎天神2號
1988年5月,美國空軍與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簽訂了第2代軍用發射載具的(MLV-II,Military Launch Vehicle-2)發展合約,這就是擎天神2號(Atlas-II)系列的發展由來。主要酬載是美國國防部的國防衛星通訊系統(Defens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並接受商業客戶的發射需求。

擎天神2號為美國空軍使用最廣泛的軍用運載火箭,服役至今已創下100%的任務成功率和63次連續成功發射的記錄。另外,擎天神2號衍生出經過改良的擎天神2A號(Atlas-IIA)和擎天神2AS號(Atlas-IIAS)火箭。

擎天神2號系列全高47.4m。擎天神2A號滿載重量187700kg,而擎天神2AS號滿載重量為234000kg。最上端的酬載艙整流罩(Payload Fairing)內,設有長4.2m、直徑3.8m的酬載艙,裝置有酬載鎖接系統(Payload Docking System),可適合多種的酬載尺寸。擎天神2A號酬載重量3066kg,擎天神2AS號的酬載重量則為3719kg。

雙重上段(Centaur Upper Stage)即第2節火箭(Stage 2),直徑3.04m,高10m,滿載重量18960kg,使用2具普惠公司RL-10系列液態火箭發動機,在真空狀態下RL-10A-4型可提供單具9435kg(20800lb)的推力。漢寧威公司(Honeywell)和德立台公司(Teledyne)合作研製的慣性導航單元(INU,Inertial Navigation Unit),亦裝置在該段內,以提供火箭的導航、燃料槽壓力和啟動火箭發動機之用。

級間轉接器(ISA,Interstage Adapter)是連接上下2節火箭之間,做為多級火箭的級間聯接用途。長4m的圓柱形轉接器,由鋁蒙皮(Aluminum Skin)和縱樑(Stringer)所構成。ISA裝置有使用聯氨(hydrazine)的擎天神滾轉控制模組(ARCM,Atlas Roll-Control Module),並包含火箭分離系統(Atlas/Centaur Separation System)。

擎天神2推進器段(Atlas-II Booster Stage),即第1節火箭(Stage 1),裝置有2具RP-1煤油與液態氧為推進劑的洛克達因MA-5A型液態火箭發動機,MA-5A由2具RS-27型發動機的核心組件整合而成,單具海平面淨推力27443kg(60500lb),在升空的助推階段時,其節流閥(Throttle Valve)全開時可產生達194821kg(429500lb)的最大海平面總推力。該段直徑3.04m,高24.9m,滿載重167100kg。條狀的外部設備莢艙,為擎天神火箭提供飛行末端、資料搜集、氣動力和檢測儀器等資訊。而裝置在此段後方的推進器組件(Booster Section),主要是提供推進器段的結構支撐和氣動力整流之用,該組件在火箭發射後166秒就被自動拋棄。

4具裝設在擎天神2推進器段的卡斯特IVA型固態燃料火箭輔助推進器(Castor-IVA SRB),直徑1m,高9.12m,滿載重量11600kg,以呈固態的羥基端聚丁二烯(HTPB,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為燃料,可為擎天神2AS號火箭提供單具44266kg(97500lb)的海平面淨推力。

編號AC-105的擎天神2A號,於1992年9月6日帶著國際電信衛星K號(Intelsat-K),執行首次商業發射任務。至於近年來擎天神2號負責的軍事任務,為2002年12月5日編號AC-144的擎天神2A號火箭,攜帶美軍TDRS-10資料中繼衛星(TDRS,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升空。

最新型的擎天神2AS號首次升空,是在1993年12月15日,編號AC-108,其酬載為羅拉爾天網公司(Loral Skynet)的Telstar 401號通訊衛星。最近一次的飛行是任務編號AC-166,酬載為美洲通訊公司(ACC)的AMC-11通信衛星,於2004年5月19日發射升空。在軍事任務方面,2004年8月31日編號AC-167任務於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SC,John F. Kennedy Space Center),搭載美國國家偵察辦事處(NRO,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所屬的1枚NROL-1衛星升空,該衛星是依未來造像建構計畫(FIA,Future Imaginery Architecture)所製造的偵察衛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