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年11月29日(週六)下午,參加了由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Tourism)主辦的「水岸生活發現新台北特展戶外動態體驗之旅—淡水河藍色公路暨傳統沿岸老街、污水處理場」,由於是參加抽獎活動拿到,而且更難得的是搭乘大型觀光船飽覽淡水河風光,在下午13:30在捷運淡水線竹圍站集合完畢後就搭船出發。

河川與文化發展
河川的命運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這也是一段長遠的歷史演變過程。河川不僅是1座城市的血脈、生機與映照,而且河川也是城市界定發展方向與界限的重要標誌。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與河流有著密切的關係,大部分的人類聚落也都依水而建,一方面是因為河水提供了自然生態最佳的泉源,動植物的成長繁殖都少不了水,另一方面在還沒有內燃機動力的社會裡,水運是人類無可避免的選擇,河流是自然形成的水道,有其源頭;而運河與圳溝則是人造的水道,兩者均可能流經都市形成都市水道。這些河流或是水道都承載了多元性生命面貌,其中人們依循自然環境的生命狀態,則是釐清河域兩岸人文發展的重要關鍵。

譬如說,河道兩岸人文與自然的交錯經驗以及兩者從過去到現在的變遷歷程,有些是因重大事件留存下來的事實經過、傳說、諺語;有些則是填補地方住民生活信仰及價值的廟宇建構;也有些是常民生活依循溪流水澤、山嶺地勢、河階地形、植披分佈、產業資源等而發產出來的、老屋、聚落、陂圳、道路、地名傳說。凡此,都為地方發展顯示出更細膩的文化認同質素。

淡水河系與台北盆地
淡水河(Danshui River)發源於標高3536m的品田山(Pintien Mountain),共有三大支流,由主流大漢溪(Tahan River),支流新店溪(Xindian River)、基隆河(Keelung River)所組成,於台北窪地匯合形成大河,再由關渡隘口向西北經淡水油車口注入台灣海峽(Taiwan Strait)。主流從發源地品田山至出海口淡水鎮油車口全長約長160km,流域面積2726km2,為台灣第三大河流,其流域範圍橫跨新竹縣、桃園縣、台北縣、基隆市總人口約為650萬人。其下游流經流經台北縣市,是台北都會區給水水源及排污洩洪的主要幹道。

台北盆地約在6萬年前陷落形成,由於地勢低漥,便開始向四周的地區搶奪水源,於是約在3萬年前由桃園入海的大漢溪和由基隆入海的基隆河上游段,均改道流進台北盆地,加上原有的新店溪及淡水河水系,逐漸形成今日的狀態。

約1萬多年前,因玉木冰期(Wurm Glacial Stage)結束進入間冰期(Interglacial Stage)使氣溫變暖,使海水上升並侵入台北盆地而成為半鹹水湖。約5000多年前,海水逐漸退去加上淤沙沉積,台北盆地的地面逐漸由東南向西北露出,淡水河系也逐漸形成現今景象。在此定居的遠古人類約在此一時期來到淡水河流域,從此展開人與河流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些早期住民發展的文化相當多元,依時間早晚,可分為長濱、大坌坑、圓山、芝山岩、土地公山、植物園、十三行等文化及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等不同文化族群。

近300年間,淡水河主流主要的河港有艋舺、大稻埕、關渡、滬尾等。當時淡水河之水勢,對於土地與其上之都邑的榮枯盛衰,有至大密切的因果關係。如艋舺的盛衰或大稻埕的發展,均受淡水河水流所支配,亦即利用淡水河流域,閩人開拓此地方,逐漸伴隨著人的力量,人之動向與時勢等諸因素,雖表現間接的發展狀況。如此處沿岸水亦深,則戎克船支出入繫泊均極為方便,物資自然也集散於此處,商業交易也在此進行,則此處則發展成了繁榮與富裕的河港市街。

相反地,如此處由於歷年游地方之增加水量或因暴風雨從上流沖下沙土,淤積於河底,則此處會逐年變淺,導致小型戎克船也無法出入,而成為不適合物資集散之地並會被另一興起的河港市街所取代。不論是從早期的八里坌、新庄街、乃至於晚近的艋舺街、大稻埕、滬尾等諸多河港市街,其興衰的歷程均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08222000 的頭像
    liu08222000

    遨翔寰宇 神采飛揚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