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飛彈導引方式
飛彈自發射後,在到達目標的飛行過中,須經由飛彈所受之各種因素,如彈體因素、環境因素或敵方反制措施等交互影響,故飛行導引系統是決定飛彈能否精確命中目標的關鍵條件。導引系統為飛彈研發展過程中最困難的一環。因飛彈性能的優劣,命中目標的精確度,均由此系統好壞來決定,故導引系統可視為飛彈的關鍵組件。而導引控制系統需達高精確度及可靠性,故其研發及製造所需成本極為高昂。以下為各式導引方式。

一、瞄準線導引
瞄準線導引(Line of Sight)又分為乘波導引(Beam Riding Guidance)和指揮至瞄準線導引(Command of the line of Sight)兩種。

(一)乘波導引
乘波導引(Beam Riding Guidance)由地面的單具雷達搜索與鎖定目標,並讓將飛彈乘於此雷達波束中,如此省卻了指揮中鏈(Link),使系統簡化。但隨著目標(飛機等)速度的越來越快,雷達波束或能迅速反應一直鎖住目標,但飛彈即使能感測這種變化,也無法作如此劇烈的動作以跟上雷達波束,結果是須增加一具雷達專司飛彈乘波,只要對準電腦計算好的攔截點,因此目標即使快速動作,攔截點變化依然不大,飛彈可以充裕的跟上,但增加一具雷達又使整套系統可靠性降低。

由於單雷達乘波導引無法對付快速目標,故面對空飛彈很少採用此導引方式,即使採用也要附加許多補救措施(如必要時以指揮/電視導引接手,外加紅外線測角器等)。不過在用於反艦任務則是相當稱職。此外,採用雷射光的乘波導引,在短射程飛彈已是新趨勢。因雷射是一種能量輸出體,一般發出的範圍由紫外光、可見光至紅外光;在軍事用途上大都採用紅外雷射光,如瑞士奧利崗(Oevlikon)發展的空防/反裝甲系統(ADATS)便是以二氧化碳激發的紅外雷射光為乘波導引的電磁波(EM, Electromagnetic),其優點在於無電子反制之虞。

另外一種比較少見的是紅外線乘波導引(IR Beam Riding Guidance),由於紅外線傳送距離有限,是以只能用於短射程的反裝甲飛彈。但乘波導引最大缺點在於無法「射後不理」,其優點則是能連續發射多枚飛彈在同一雷達波束中,當第一枚飛彈擊中目標時,系統可迅即將雷達波束移至第二個目標,這是指揮導引(Command Guidance)所無法作到的。

(二)指揮至瞄準線導引
指揮至瞄準線導引(Command of the line of Sight) 又稱有線指揮導引(Line Command Guidance),早期採用此導引方式的就是反裝甲飛彈,是二次大戰後最有效的反裝甲武器之一。由法國開發的第一代SS.10反裝甲飛彈(美軍編號MGM-21),目視、飛彈追蹤器採望遠瞄準器,以人腦計算兩者差距,經手柄遙控飛彈飛向目標,此種幾乎完全依賴人為操控的方式,很快便被半自動指揮導引的第二代反裝甲飛彈取代。雖仍保持目視瞄準方式,但飛彈尾端散射的紅外線由瞄準器收集後,產生紅外「射線」(即瞄準線(Line Of Sight, LOS)),能與原目視「射線」在電腦中比較計算,自動將飛彈修正飛行方向,故射手只要將瞄準器一直對準目標,飛彈便會擊中目標。有線指揮導引雖無電子反制之虞,但金屬線卻限制了它的射程及超越水域的能力,若從直升機發射,更有飛安問題的考量,目前有線指揮導引的反裝甲飛彈已逐漸被淘汰。

二、指揮導引
指揮導引(Command Guidance) 簡單的說就是遙控。德國與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曾先後發展出十一種指揮導引飛彈,任務廣及空對空、空對面與地對空三種範疇,是最早成熟實用化的導引之一。整個指揮導引系統可以概分為四個元件:飛彈追蹤器、目標追蹤器、導引計算機、指令發射機與兩類中鏈(Link):資訊中鏈、指令中鏈。其原理便是由飛彈、目標追蹤器測得飛彈與目標的差距,由計算機運算後發出修正指令,經指令發射機借指揮中鏈傳至飛彈,從而改變飛彈的航線,以擊中目標。

(一)無線電指揮導引
無線電指揮導引(Radio Command Guidance)廣泛運用於面對空及部分空對面飛彈上。舊式的俄製防空飛彈其追蹤器都是雷達,雖雷達波的傳送力強,導引射程較遠,但對付高速點目標(單機)就顯得很吃力,且地面雷達等相關設備複雜,可靠性便顯著降低,並易遭電子反制。西方國家在MIM-14勝利女神力士式(Nike Hercules)飛彈服役以後,就停止發展無線電指揮導引的長射程面對空飛彈,如中程的標準飛彈也只限於中途導引,不過在短程飛彈方面,仍繼續發展,但只是將尋標器換成簡單的電視或紅外線系統。在空對面部分,也都是射程10公里以內的飛彈,一般均借目視瞄準。

(二)電視指揮導引
電視指揮導引(TV Command Guidance)在越戰中曾有實戰經驗,但可見光受天候影響太大,目前已停止發展。其原理很簡單,就是在飛彈的尋標器為一具電視攝影機,將目標概況傳送至戰機駕駛艙的顯示器中,射手乃據此以手柄控制飛彈飛向目標,此種導引方式具有「射後不理」(Fire and forget)的特色。但電視指揮導引的效能隨可見光強度(亦即天候狀態)與目標、環境比對(偽裝程度)情況而異,故無法作全天候使用,因此發展也就受限。

(三)雷達指揮導引
雷達指揮導引(Rader Command Guidance)採用兩組雷達分別追蹤目標及飛彈,將目標及飛彈的位置數據資料送到控制中心,計算出導航指令,用脈波傳送至飛彈直至命中目標。此方式多用於地對空飛彈的導引系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