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國(琉球國)從15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後半葉(明初到清末),一直與當時中國的官方保持著敕封進貢貿易的外交關係,明清時期從中國傳入文化和樂器,尤其受傷來自福建和江南的音樂影響深遠。

1609年(慶長14年)日本鹿兒島的薩摩藩(明治維新初期人物)政治勢力介入琉球國之後,將日本文化和音樂引進琉球國。1872年日本正式併吞琉球國,降為琉球藩,至1879年廢藩改置沖繩縣。明清時期,琉球盛行的樂器與中國俗樂幾乎相同,隨著日本的併吞與統治,許多中國樂器已不再流行。薩摩藩介入後從日本引進日本箏,而琉球的三線和胡弓(提琴,球形類擦絃樂器)是江南南三絃和提琴傳入之後演變而來,日本胡弓的興起也與琉球傳統音樂相關。

中國的三絃計有北三絃(大三絃。起源於東胡族,多用於北方鼓書)、南三絃(小三絃、明代興起於江南、多用於江南崑腔和彈詞)、亂彈三絃(源自清代,多用於亂彈戲和潮樂等)。亂彈三絃的琴身比南三絃小,琴鼓邊框厚,內腔成四方形,發音高亢,聲音如板鼓。

南三絃於明代時期隨崑腔興起於江南地區,隨即傳入琉球,其後琉球人修改將琴桿縮短,逐漸形成長桿和短桿2種三絃。為分別起見,將長桿三絃稱為長線,將短桿三絃稱為三線,短桿三線是目前琉球最主要的三絃,是琉歌的主要伴奏樂器,長線與三線詳見《琉球國來聘記》。

日本三味線由琉球長線和三線綜合演變而成,屬南三絃系統,在三線名稱中多1個「味」字。以特製的爪(tsume)撥彈,音色圓潤,琴身覆以蛇皮。其後傳至日本本土,變身為三味線,覆以貓皮,音色疾速鏗鏘。日本俗諺:「在日本,客廳的裝飾品是刀;在沖繩就是三線。」三線對沖繩人而言,具有傳家寶的價值,不管會不會彈三線,每家肯定有這1把。

至於《琉球國來聘記》一書中所記載的「二線」,屬明代和清代初期盛行於琉球國的擦絃樂器,弓和琴身是分離的(絃外擦奏),並不是夾於兩絃間擦奏,琴筒呈扁盒形,琴筒正面直徑大於筒深,明代時期由福建傳入,即為中國古文獻所記載的嵇琴。

在書中尚記載「胡琴」(日本稱胡弓,清代稱四絃,後改稱四胡)和「二絃」兩件擦絃樂器,弓是夾於兩絃間或四絃間擦奏(夾絃法),是清代傳入琉球國的擦絃樂器。

而琉球國的宮廷音樂「御座樂」一向由貴族子弟傳承,日本廢藩改為沖繩縣後失傳,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琉球國宮廷被美軍炸毀,樂器遭焚燬。事隔近100年,由琉球國皇室遺族及文史學者發起,於1990年籌劃「御座樂」復原工作。至於琉球國傳統樂器的復原工作,由台灣的陳焜晉(2007年8月逝世,南管界)負責。

扁鼓、三板是沖繩特有的打擊樂器,尤其是在跳祭祖舞(eisa)時會派上用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