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一直是客家音樂的代表圖騰,不但是客家人對於生活經驗、生命情懷的一種表達藝術,更是客家族群凝聚族群意識的一種觸媒。如果沒有客家山歌,對於客家人來說,客家文化一定是一片淨空與空白。
對於客家山歌的印象,部分客家母語仍能朗朗上口的朋友,孜孜不倦的趕場在客家聚落中,以「武訓」的精神,傳承著客家山歌的傳統與現代;年輕一代的客家族群,失掉了應該會說、要說、但不會說的客家話之後,開始對傳統客家山歌「粗俗」與「單調」感到「疑惑」和「不解」;也有部分年輕一代的客家族群,從母語的失落中,開始思考從浩瀚的山歌傳統當中,去找回屬於這一代客家族群的音樂語法與音樂語言。
但對非客家族群的朋友,由於客家語的限制,客家山歌簡直就是「外文歌曲」。但有人會懷疑:「我們聽不懂原住民的語言,但原住民的音樂卻距離我們很近,客家山歌卻距離我們很遙遠!」。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在原住民音樂當中,有太多跨族群都能接受的共通語彙,即無意義的「虛詞結構」法則,當然原住民的音樂距離我們很近。
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生活語言粹鍊的結晶,比山歌不在歌聲的甜美而再於對應時即興對答能力的表現,這也是客家山歌無法跨越族群藩籬的音樂性特質。
事實上,客家山歌的「美」與「巧」罄竹難書,自己沒有沉浸在「參與觀察」(Observation Participante)中很難去體會和言傳,就好像閩南俗語所說的「潦落去才知道,越潦越深,心越虛」。過去客家族群也好,非客家族群也好,對於客家山歌「粗俗」與「單調」的膚淺印象,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傳媒給予的印象。
台灣的客家山歌經數百年的傳唱後,發展出以老山歌、山歌子、平板一脈相傳的歌唱型式,和中國大陸的客家山歌已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客家山歌又可稱為採茶山歌,主要是歌詞多是反應生活的內容,早期生活以務農為生,種田種茶是生活的重心,所以多以茶、山、情、愛等題目為主。
經過時代變遷,現代台灣社會已進入高科技時代,人們也早已脫離採茶農耕為主的生活。但說到客家音樂,山歌還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在每年各地的客家音樂比賽,都會區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及流行歌曲組,可了解傳統山歌的份量還是舉足輕重的。
而客家民歌有山歌、採茶、小調、九腔十八調等不同說法,但一般仍以「山歌」做為客家民謠的總稱。採茶主要是指源自於採茶戲的唱腔;小調包括城市小調;九腔十八調形容客家民謠曲調多、內容豐富。
「山歌」是「土地裡迸出來的歌」,與早期客家人生活在丘陵地形的自然生態有關,丘陵地形的土地貧瘠,種田不理想,因此以種茶居多。由於茶園之間多隔著小山丘,傳唱文化自然地產生出來。
而山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話」形式,自由而隨興。流傳在民間近90%的山歌都是情歌,打情罵俏、相當露骨,在中國部分地區過去還曾因此禁唱山歌。
隨著社會轉型,客家人離開了茶園,山歌的對話、開放形式因為場域的改變自然消逝,山歌班如雨後春筍興起,還進了國家音樂廳的殿堂,雖被保存下來但已脫離了本質。
- Jan 04 Sun 2009 01:16
客家山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