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理分佈
道卡斯族(Daokas)分佈範圍南起大甲溪,北至湖口台地、楊梅鎮、龍潭鄉一帶,南北長距離約一百公里。東部以南北第二縱向山脈、關刀山山脈、八角崠山脈、獅頭山至新竹關西鎮的馬武都坪一帶,西至臺灣海峽。道卡斯族含括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部分桃園縣。主要活動範圍以沿海一帶及丘陵各河谷沖積成的平原為主。
據說道卡斯族中曾有部分族人遷移到南庄地方,後來變成了賽夏族,但文獻上並沒有記載,倒是咸豐九年,真有族人移居宜蘭,兩年後,這支新移民因隨身攜帶的火槍武器,被漢人用物品交換的方式拐走了,所以失去立足競爭的實力,只好再返回故居地,但回程中遇到了大甲西社等社群正欲遷往埔里,也就一同前往。
到清末以及後來的日治時期,都將道卡斯各部落統稱為「新港十一社」或「竹塹十一社」;其主要聚落大致可以分為三群:
1.崩山群:舊志中所稱的「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主要包括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德化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貓盂社(興隆社)、房裏社、苑裏社、吞霄社等。道光年間(1823─1831年)此群中的雙寮、日南、日北、房裏、吞霄、苑裏等社,加入中西部平埔五族聯合遷移埔里的行動,幾乎全部遷至埔里。
2.後龍群:後龍四社主要是包含後龍社、新港社、中港社、加志閣社及貓裏社等(貓裏社在今苗栗市,後來與加志閣社合稱為貓閣社)。
3.竹塹群:主要是竹塹社,以及清初文獻記載中的眩眩社。
族群名稱來源
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西元1904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透過語言、人類學的方法,將平埔族分為十族,道卡斯族歸類為平埔族的其中一支。
道卡斯族(Daokas)分佈範圍南起大甲溪,北至湖口台地、楊梅鎮、龍潭鄉一帶,南北長距離約一百公里。東部以南北第二縱向山脈、關刀山山脈、八角崠山脈、獅頭山至新竹關西鎮的馬武都坪一帶,西至臺灣海峽。道卡斯族含括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部分桃園縣。主要活動範圍以沿海一帶及丘陵各河谷沖積成的平原為主。
據說道卡斯族中曾有部分族人遷移到南庄地方,後來變成了賽夏族,但文獻上並沒有記載,倒是咸豐九年,真有族人移居宜蘭,兩年後,這支新移民因隨身攜帶的火槍武器,被漢人用物品交換的方式拐走了,所以失去立足競爭的實力,只好再返回故居地,但回程中遇到了大甲西社等社群正欲遷往埔里,也就一同前往。
到清末以及後來的日治時期,都將道卡斯各部落統稱為「新港十一社」或「竹塹十一社」;其主要聚落大致可以分為三群:
1.崩山群:舊志中所稱的「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主要包括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德化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貓盂社(興隆社)、房裏社、苑裏社、吞霄社等。道光年間(1823─1831年)此群中的雙寮、日南、日北、房裏、吞霄、苑裏等社,加入中西部平埔五族聯合遷移埔里的行動,幾乎全部遷至埔里。
2.後龍群:後龍四社主要是包含後龍社、新港社、中港社、加志閣社及貓裏社等(貓裏社在今苗栗市,後來與加志閣社合稱為貓閣社)。
3.竹塹群:主要是竹塹社,以及清初文獻記載中的眩眩社。
族群名稱來源
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西元1904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透過語言、人類學的方法,將平埔族分為十族,道卡斯族歸類為平埔族的其中一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