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噴射發動機進氣口之位置與航空器進氣道設計息息相關,也與噴射發動機之進氣量、操作需求、操作環境等運轉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常用之進氣口位置如下。

1.機首
為早期噴射戰機普遍之進氣口設計方式,優點為不受機身邊界層氣流干擾,而貫穿機身之長進氣道也可使氣流較為平順。缺點為進氣系佔掉太多機身之寶貴空間,使內載燃油容量及航電裝備安裝空間有限,且進氣口不符面積率,波阻力太大,故現今已不太採用。代表性之航空器為米格設計局(Mikoyan/Gurevich)MiG-17及北美(North America)F-100。

2.機身下方
自洛馬(Lockheed Martin)F-16戰機服役起即開始大量採用,該進氣系之優點為可將前機身內空間放置雷達、航電裝備外,攻角飛行時可降低氣流攻角可達50%之效率,非常適合於中低空纏鬥,故許多新一代戰機採用類似進氣口之設計。缺點是機腹中線掛架之位置與掛載武器會受限,而且鼻輪起落架需裝置於進氣口後方,其進氣道為避開鼻輪起落架向上微彎前進,雖有局部匿蹤效果,但於起降時可能會吸入異物。

有另一個折衷方式如達梭(Dassault)飆風(Rafale)、漢翔(AIDC)F-CK-1戰機將進氣口往機身兩側偏移,進氣系於機身內整合。或是如米格設計局MiG-29、蘇霍設計局(Sukhoi)Su-27進氣系設於機身下方者,於進氣口加裝液壓活動防塵網,可避免吸入異物之狀況產生。

3.機身上方
優點在匿蹤性,而缺點為高攻角飛行時,機身上方之邊界層亂流會流進進氣道,會導致發動機熄火。北美YF-107測試戰機即採用此進氣系,原型機修改自F-100C,機腹裝置彈艙,但影響座艙後方視野。

4.機翼內
與機首進氣方式同為次音速時代之設計主流,在當時之英國戰機特別喜好如此之進氣口設計,如蚋式噴射教練機即為一例。優點是沒有進氣口於機身上下方之缺點,且波阻力小,不須考慮進氣道會產生對發動機上之氣動力不良影響,同時減輕進氣系之結構重量。但會加厚機翼,且進氣道形狀變化太快,用在超音速飛行時會壓力回收不良。故在飛行速度為超音速之軍用航空器上,只有共和(Republic)F-105系列戰鬥轟炸機之進氣系採用。

5.機身兩側
此為傳統進氣口設計方式,常見於1970年代的戰機上。因無上述各進氣口位置之缺點,雖於側滑飛行時仍會受到邊界層氣流之影響,但可將進氣口高置解決,如美洲虎攻擊機之進氣口。或是如麥道(McDonnell Douglas)F-15,將進氣系改為二維進氣道般之折衷方式解決。在低置進氣道發展成功之F-16服役後,以及戰機高攻角性能日趨重要,此類進氣系設計方式已很少見,但仍可於F/A-22A上見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08222000 的頭像
    liu08222000

    遨翔寰宇 神采飛揚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