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月17日(週日)下午到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參觀「聽水的故事」特展所舉辦的「重新想像‧水地球」畫展。

為讓國中、小學童展現對永續水資源的渴望,科教館「聽水的故事」特展舉辦「水」繪畫比賽,鼓勵孩子們以童趣角度和生活經驗,將對水資源的想像轉化成畫作呈現出來,吸引來自全台灣155位小畫家參賽,評選出國小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及國中四組共40件得獎作品,各組特優分別由高雄市立新莊國小張振哲同學、屏東縣立民和國小何昀真同學、台中市立立人國小林嘉軒同學及彰化縣立大同國中賴品臻同學奪得,並由教育部代表頒獎,所有得獎畫作及參賽作品於科教館一樓大廳公開展示至3月24日。

3月23日(週六)下午到公館捷運站附近的自來水園區看「愛水惜福嘉年華園遊會」的活動,主要是參觀自來水園區內的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

1885年(清光緒11年),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台北北門街(今衡陽路)、石坊街(今博愛路)、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為台北公共給水之始。

1896年(清光緒22年)8月,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來台,並派遣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台灣衛生工程及台北自來水建設調查工作。

依巴爾頓之建議,1907年(清光緒33年)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清光緒34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12萬人,並命名為台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台北自來水邁入現代化供水系統時代。(資料來源:自來水園區)

下午參觀過自來水園區內的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後,再到自2008年後沒再到訪的碧潭風景區,此地景物依舊,倒是風景區旁的店面有整頓過,與當年所見完全不同。

新店溪流經碧潭出現曲流、岩壁及丘陵,碧潭因河岸寬廣,水色澄碧、平靜如潭而得其名,每年在這裡都有舉辦端午節龍舟賽,且景致宜人。前考試院長孫科曾在潭西岸的懸崖巨石上題有「碧潭」二字,巨石頂上民居蓋有亭台,名為碧亭,將潭西山壁點綴地秀麗不凡。

碧潭吊橋長約200m,建於1937(民國26年)初,橫跨潭水之上,佇立於兩岸,成為當地主要特色景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